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总有些往事让我们铭记,每当想起便禁不住心潮澎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总有些往事让我们铭记,每当想起便禁不住心潮澎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令我备觉温馨;老师同学对我的真挚情感,令我不胜感激;陌生人之间的偶然故事,也曾令我感慨良多……

请以“想起这事我就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处可以填上如“兴奋”“气愤“悔恨”等词;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想起这件事,我就自豪 在我记忆的银河里有许多许多的 小星星,有的光彩照人;有的黯然失色,其中有一颗星星让我永远忘不了。 记得那是三年级的时候,每到放学的时候,总能看见许多小朋友都围着小买部买零食吃。我很羡慕他们,也非常想尝尝。回到家后,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我本以为一向疼爱我的妈妈会答应没想到妈妈却严厉地说:“不准吃零食,那小卖部多脏呀,会吃坏肚子的。”我知道妈妈的脾气,不敢多说,起冲冲的回到自己的房间。我躺在床上生闷气:别人吃了都不生病,我吃了会生病不成。 就因为我偏偏不信邪,那天,我吃完早餐就感觉有些不对劲,肚子隐隐作痛。就因为我偏偏不信邪,第二天,我就去买了一包“腊骨头”“哇,没想到味道竟然这么好,辣辣的、分量又多、价格又便宜,真是‘价廉物美’啊。早知道这么好吃,我早就应该买了。”我心中暗暗地想着。于是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我几乎天天都要去买零食吃,身体也健康得很,就差点和营业员变成熟人了。终于,我最不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那天,我吃完早餐就感觉有些不对劲,肚子隐隐作痛。上第三节课时,终于忍不住了,肚子里好像有千军万马在翻腾似的,相当得难受啊,结果实在忍不住了,便打电话给妈妈把我接了回去。结果去医院一瞧,原来是结肠炎,可能是由于乱吃引起的,唉,都怪我不听妈妈的话而且还馋嘴,真是不该!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可以毫不夸张地形容是“生不如死”啊,我算尝到苦头了,又是喝苦中药,又是在床上痛得打滚,这些皮肉之苦都无所谓,可就是上不了学,功课落一大节,的确是给了我一次深刻的教训。 这时,我便想起了妈妈当时的话,觉得她说的也对。那是个小卖部,东西的质量不能保证。再说零食吃多了对我们健康也没有好处。我便反复地对自己说:“别想着吃零食,别去想着吃零食……”病好后下午放学,又有许多同学又围着小卖部买这买那。那诱人的食品包装,那喷鼻而来的食品香味,让我有些动摇。就在这时,“别想着吃零食,那会影响你的健康……”这句话又在我耳边不断地响着。我赶紧捂住鼻子,侧过脸,快步向前走去。可喉咙里,却忍不住咽了好几下口水。回到家,我放下书包,心里乐滋滋的:我成功了!挡住了诱惑。我决定每天都这样,就一定不会总想着零食了。这样坚持了许多天,一次,我照常向前走,突然,一个同学拉住了我的手;“来,这‘连山大刀’可好吃了,你不想尝尝吗?”“哦!我……我……”我的心一紧,不知说什么好。要说我没钱,没准她说我是穷光蛋,那可不好。说我有钱,我又拿不出来。我转了转眼珠,巧妙地说道:“我不喜欢吃它。”“哦!那再见!”我朝她挥了挥手,继续向前走。 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挡住了零食的诱惑。再多的人买零食我也不会动心了,到后来,经过小卖部时,我连看也不会看一眼,更不会刻意地加快回家的脚步。 现在想起这件事,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骄傲。同时在这里,我还要忠告其他的同学:有些零食吃了,还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才经常腹痛,腹泻,甚至吃不下饭,脸色黄黄的。让我们将抗争垃圾食品进行到底。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可以根据提示语来理解题目的含义。题目中,有几个关键词,理解关键词的作用和含义就审清了题目。一个是“想起……就”,说明这件事给人的印象深刻,教益深远;一个是“这事”限制了选材的数量;一个是“ ”,重在表达这件事给人的某种情感体验,如“伤心、快乐、后悔、愧疚”等。在写作时,切记不要围绕所填写的词语写假、大、空的文字,给人无病呻吟之感.应该写具体的事例来体现。文章应以细节描写为主,特别是心理描写写自己的感受。 点睛:写好半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拟好题目。我们应对题目认真审度,理解每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果拟题过大,往往难以下笔。要在短小的篇幅中,写深写透一个主题,写起来不易把握,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想使文章有深刻的立意,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深刻。如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去表现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因此补题要避免雷同,要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场景,抓住几个真实的、震撼人心的镜头,注意细节取胜,挖掘出深刻的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味精

周海亮

    这么多年,我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从一种职业做到另一种职业,大丰却一直固守小镇,操一把短柄炒勺,每天挥汗如雨。

    大丰说他对美食有一种近乎病态的疯狂热爱。他说的美食,无非是鸡鸭鱼肉。大丰又白又胖,看人的时候,眼睛眯成一线。这种模样的人,最适合当厨子。

    “大丰饭馆”在镇上开了二十年,大丰将他的炒勺舞了二十年。再忙他也不雇厨师。他说好东西不能让别人碰,他不放心。

    他说的好东西,无非是鸡鸭鱼肉。

    我和大丰是同村,同学。从小学到初中,关系密切。小学的时候,需要自带午饭,到中午,我和大丰会各自啃完一个从家里带到学校的馒头。我的菜则是一头大蒜。

    大丰很少往学校带大蒜。他父亲在镇上国营饭店干厨师,日子过得比一般乡下人好很多。大丰带到学校里的,是一小包白色粉末。他每吃一口馒头,都会低下头,吝啬地舔一下那些粉末。他陶醉的表情令我垂涎三尺。

    开始我认为那应该是白糖或者麦乳精一类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当我眼巴巴地瞅着陶醉中的大丰,大丰慷慨地将纸包推给我。你尝尝,他说。

    我用舌尖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味道尚未尝及,触电般的麻酥感已瞬间让舌尖战栗。随之而来的是舌尖上无法表达的鲜美通过味蕾一点一点传遍全身,我因那种从未体验过的鲜美而哭泣。

    是什么?很久后,我问他。

    味精。他得意扬扬地说。

    那时我尚不知味精为何物。我顾名思义,味精就是“百味之精”。直到后来我尝遍人间美味,才发现世上绝无任何一种味道与味精相同。味精是发酵出来的,用了玉米一类的东西。换句话说,味精只是粮食的变异,类似于酱、醋、酒……

    后来我家也有了味精。有味精,不管什么菜,都有了同一种味道。我喜欢那种鲜美,它让年少的我幻想那些白色结晶体里藏着鸡鸭鱼肉和生猛海鲜,它让白菜和萝卜也能焕发出生机和生命。然味精毕竟是稀罕之物,所以,记忆里,整个小学时代的午饭,伴我的都是一头大蒜,而伴大丰的,必是一小包味精。

    我考上高中,去县城,大丰却留在镇子。国营饭店被他父亲承包,他成了父亲的帮厨。后来他父亲被一锅热油烫伤了手,他便开始了主厨生涯。他对烹饪这件事情有着极高的天赋,不过半年时间,镇里人就全知道大丰饭店能把普通的家常菜肴烧出不同的滋味。

    一次我从学校回家,大丰一定要拉我尝尝他的手艺。三个菜一一尝过,鲜美无比。问他为何能烧出如此不同滋味的菜,他神秘地告诉我,因为味精。

    因为味精。味精家家有,但大多人舍不得多放。所以出锅前,多放点味精就是了。大丰说,我是赶上了好时候啊!我爹以前,最多只能再加勺高汤。

    大丰赶上了好时候。他可以承包镇里的饭店,可以往菜里大把大把地撒味精,可以去省城的烹饪学校培训半年,但他父亲不能——他超过他的父亲,理所当然。后来我读大学,大丰还开他的饭店;后来我到处打工,大丰还开他的饭店;后来我在城市扎根,大丰还开他的饭店。除了他脸上的皱纹和两鬓的白发,这么多年,他的饭店似乎没有任何变化。

    我的生活却每一天都在改变。我没工作。我有工作。我吃不饱饭。我吃得饱饭。我天天吃饭店。我反感吃饭店。我喜欢吃味精。我讨厌吃味精。这一切不过发生在近十年的时间,十年里,我从一个青年人,变成一个中年人。

    春节回老家,大丰一定要我尝尝他的手艺。

    我叮嘱他,千万别加味精啊。

    为什么?

    食本味。我说,加了味精的菜,都成一个味了。

    菜上来,四菜一汤。我尝一道菜,再尝一道菜。我怔住,起身,冲进洗手间,剧烈呕吐。大丰跟过来,问我,怎么了?

    菜里加味精了?

    习惯了啊。大丰无奈地冲我说,总提醒自己别加别加,但炒完菜,还是条件反射般地撒些进去。不过我记得你特别喜欢味精……

    以前我的确特别喜欢味精。可是至少五六年时间,我没有吃过一粒味精。味精让我恶心,让我有想呕吐的感觉,更让我想起贫穷并且苦难的童年。

    我一边呕吐一边想,也许因为味精,大丰永远是个让别人瞧不起的乡下人。

    尽管我不这样认为。尽管大丰也不这样认为。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对比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手法,请举一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线的句子能删去吗?为什么?

4.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若改为“变化”会更好,你的意见是什么?为什么?

 

查看答案

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可靠吗

方舟子

    ①在微信上看到一份《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号称是“颠覆性的调查结果”。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到2010年底,江苏百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153人,居全国前列。江苏这次调查了2095位百岁老人,将其生活经验归纳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经常进行锻炼、喜欢吃豆制品、喜欢喝白开水、吃腌菜荤菜、大多爱喝粥、多吃江海河三鲜和当天菜、主食粗杂粮、常吃凉拌菜、爱吃白菜萝卜、葱姜蒜等。其中有的生活经验,例如不经常锻炼、爱吃腌菜荤菜,与现代保健常识不符,所以称之为“颠覆性”。

    ②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还有很多长寿之乡,那里的老寿星的生活经验此前也有人总结归纳过。对比这些长寿经验,五花八门,极具地方特色,很少有共同点。如果非要找共同点的话,就是往往发现有的长寿老人有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不抽烟、少喝酒是公认的保健常识,但有的长寿老人却抽烟、酗酒。例如活了122岁的法国卡门夫人是有可靠记录的最长寿的人,但是她21岁就开始抽烟一直抽到117岁。又如,心态好历来被认为是长寿之道,但《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发现,固然有的百岁老人性格温和从不发脾气,但也有的百岁老人性格倔强,常发脾气,遇事想不开,他们只好把后者归结为“能通过宣泄达到心理平衡”,从不发脾气好,常发脾气也好,正说反说都有理。

    ③其实这些所谓长寿之乡的长寿经验,归纳的是当地的生活习惯,当地大多数人都是那么生活的,但是当地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长寿。在任何一个地方,特别长寿的百岁老人都只是少数。他们特别长寿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些生活习惯,更不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而是因为他们碰巧有某种长寿基因,使得他们对不良生活习惯有更强的免疫力,如果他们有更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话,说不定能活得更长、更健康。某个地方之所以有比例相对较高的百岁老人,是因为那里碰巧有些人携带着长寿基因,那个地方相对较闭塞,小范围通婚的结果让当地某种长寿基因的频率比较高。所以所谓长寿之乡,往往是在偏僻的地方。何况一些所谓长寿之乡其实是炒作出来的。

    ④也就是说,百岁老人得以长寿,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没有关系。如果对真正的长寿之乡进行基因普查,寻找长寿基因,借此发现长寿机制,是有科研价值的;但是去归纳总结百岁老人的生活经验,则没有什么意义。你是不具有长寿基因的普通人,梦想遵循这些所谓长寿经验就能长寿,是要落空的。如果连某些百岁老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也照搬,则是找死。

    ⑤科学保健知识并不是根据百岁老人的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而是用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离体实验、动物实验、人体临床试验等科学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它不能保证每个人能因此健康长寿,但是对普通人群来说,它提供了健康长寿的最大可能性。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标题以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突出了全文说明的重点内容。

B. 第②段举法国卡门夫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有的长寿老人有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C. 第③段在排除不科学的长寿原因基础上,指出百岁老人长寿是因为他们的长寿基因,与各大媒体炒作的所谓养生经验、生活方式毫无关系。

D. 本文条理清楚,先由“颠覆性的调查结果”引出话题,接着深入分析长寿老人长寿的真正原因,最后指出普通人群健康长寿的科学方法。

2.下列对养生经验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不爱发脾气的老人大多比爱发脾气、遇事想不开的老人更长寿,因此,保持好心态是一条重要的养生经验。

B. 一些老人特别长寿,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某种长寿基因使他们对不良生活习惯有更强的免疫力。

C. 在长寿之乡进行基因普查,发现长寿基因和长寿机制,比所谓的养生经验更有科研价值。

D. 与百岁老人的生活经验相比,科学保健知识为普通人群提供了健康长寿的更大的可能性。

3.看了《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这篇文章后,被奶奶逼着锻炼和吃新鲜青菜的爷爷决定还是按照原来的生活习惯宅在家里,吃腌菜荤菜。请你根据文中知识劝说他。

    你说:“                                          

 

查看答案

郗公吐饭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郗公永嘉丧乱(遇到,碰上)    B. 在乡里,甚穷(饥饿)

C. 公于是独食(往常,从前)    D. 得存(一起)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往事耳

(2)蒙乃始

(3)及鲁肃寻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紧扣“劝”字,依次交代了“劝”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B. 鲁肃发自肺腑的惊叹和“结友”的举动,从侧面反映了孙权劝学的成功。

C. 本文详写孙权劝学和鲁肃赞学,略写吕蒙“就学”,展现了史书记事简练的特点。

D.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自己当年求学的经历现身说法,强调了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的重要性;本文则以吕蒙学有所成的史例,突出了博闻强识对于人成才的意义。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不同的人读书的目的不同,对待书籍的态度也迥然有异:为了获得知识而读书的人把书籍看作可敬的智者为了寻求人生意义而读书的人把书籍视为指路的明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