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晚饭后,在湘鄂路上散步的人俯拾皆是。
B. 王大妈嫁女儿要亲家用轿子接,这思想真是顽固不化。
C. 我们家由于姊妹多,加之我身体很差,所以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D. 刚才吓唬她的那个大个子现在呆若木鸡。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狼藉 天伦 呼吁 鬼迷心窍
B. 轻篾 禽兽 隘口 情郁于中
C. 萧条 暴躁 波斓 寻欢作乐
D. 官衔 诉骂 俏皮 稀奇古怪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琐屑(xiè) 讪笑(shàn) 束缚(sù) 信口雌黄(cí)
B. 给予(gěi) 厮守(sī) 心弦(xián) 尔虞我诈(yú)
C. 骚动(sāo) 滑稽(jī) 嗫嚅(lú) 肆无忌惮(dàn)
D. 赋闲(fù) 分岐(qí) 桎梏(gù) 纨绔子弟 (wán)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十字路口”是指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后来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生活中我们常常徘徊在一个又一个人生十字路口,方向与选择,混乱与规则,从众与坚守……每个十字路口,都有故事,都有思考,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请你以“站在十字路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假如五十年后,你功成名就,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小说家、音乐家、政治家、军事家……)。请你发挥想象,以五十年后的确定身份,给你的孙子或者孙女写一封信,回顾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激励他(她)砥砺前行。
要求:①请将题目书写在答题纸上。②字数在600-800之间。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
寒假里,有位外国朋友要来北京,想通过在北京过年来体验中国的春节文化。请你写一段话,从具体做法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等方面,介绍一种北京当地的春节习俗(如扫尘、贴春联福字、守岁、燃爆竹……)。
题目二:
请任选下面一句名言,结合《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①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
②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罗兰
要求:①内容符合要求,语言准确连贯。
②字数在150-200之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_____________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现,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⑤“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选自2016年8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给文章拟一个题目。
2.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3.阅读第⑥段,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怎样理解“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