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余一小舟                     (2)上下白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是金陵人,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个“绝”字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大雪三日后西湖肃杀的冷寂。

B.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写尽了作者当时孤寂无聊的心绪,可谓一字传神。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明写湖心亭游客,暗写作者,表现他们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

D.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引用舟子俗人之见,却暗含作者自赏之意。

4.品味加点词语,说说下面句子写景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1)撑(船) (2)全 (3)哪能 (4)客居 2.(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B 4.示例一:加点词语运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又富含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示例二:加点词语精炼准确地概括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突出这些夜色雪景的单调和渺小,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的对比,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 年代:明末清初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其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焉得”意思是“哪能”。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1)中“绝”是“消失”的意思,句(2)中“强”意思是“尽力”的意思。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在能够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对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B项中“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表现作者孤寂无聊的心绪。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文段中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简洁概括,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

(1)纷纷暮雪下辕门,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3)东风不与周郎便,                                     。   (杜牧《赤壁》)

(4)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

(6)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7)古人善说相思。王湾《次北固山下》思乡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怀友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将一腔相思之意巧妙地寄托在形象而有情韵的物象之上。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2014年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2016年春节期间,一档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走红,用全新的视角和方式,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实践。此前,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融入民族血脉,历经岁月仍散发光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今天我们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唤醒文化基因,彰显文化自信,瞩望文化复兴。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说,曾有一段时间,因为社会多元化发展对文化本身关注不够,出现过贬低、漠视传统文化的现象,甚至有过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思想。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勃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1)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传统文化”热掀起的原因。

(2)重庆成功中学九年级(1)班拟于6月12日在“传承楼”阶梯教室举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假如你是班长,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①请你为本次班会拟一条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②为了扩大本次班会的社会影响力,学校拟邀请著名作家高洪波先生作为本次班会的特邀嘉宾。请你以九年级(1)班班长的身份,给高洪波先生发一封邀请函。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划线句,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修辞一致,语意连贯。

自然万物,因相依而多情。辽阔的夜空因星星的闪烁而有了慰藉,沉默的礁石因浪花的嬉戏而不感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物主一定是多情的,不然为什么我们总能因它创造的自然万物而感动不已?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自己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都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深情回顾了鲁迅童年无忧而快乐的时光,读来倍感温暖。

C.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塑造了一个不完美的甚至有点平庸的父亲形象,然而正因为其不完美而平庸,反而更具真实感人的力量。

D. 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里的主人公,是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看她忽而_________,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_________,表现出无限的喜乐;忽而_________,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A. 双眉颦蹙   侧身垂睫   笑颊粲然

B. 侧身垂睫   笑颊粲然   双眉颦蹙

C. 侧身垂睫   双眉颦蹙   笑颊粲然

D. 双眉颦蹙   笑颊粲然   侧身垂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