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有名马:_____________

(2)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相同,一样)

C. 策之不以其(道理)

D. 执策而之(面对)

3.翻译下列语句。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如果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会有着怎样的命运?(用文中原句回答)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自然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 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人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 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的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1.即使 哪里,怎么 2.C 3.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质就表现不出来。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4.祗辱于奴隶之人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5.B 【解析】作品出处:《杂说》 作者:韩愈 创作年代:唐代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先读懂全文,再思考所学过的这几个字语有哪些含义,根据句意推断。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B项中,“道”解释为“方法”。注意“道”的一词多义。①<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又】<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②<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④<名>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⑥<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⑧<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⑨<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⑩<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⑾<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⑿<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⒀<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⒁<量>元稹。《望喜驿》:“一道月光横忱前。” 3.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语句翻译。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注意1句中的“见”的含义,2句中的“其”的含义。 4.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学生筛选能力。题干要求找寻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回到原文,第一段中讲述的相当明确,只能是在仆役人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即“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5.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故选项B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2.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 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 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请按要求答题。

莫振高,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他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30多年来,莫振高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顺利进入大学,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振高校长对都安教育的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感动中国”颁奖词曾用“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来评价他,我们还可以用哪两句古诗词名句来礼赞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表达对母校老师的感激之情,小组自发合办一期以“感念师恩”为主题的手抄报送给老师。大家都在“师生情深”栏目中写一句表达对老师感激之情的话语,请你也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人生在世不称意,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里的瀑布变幻多姿。有时像一阵风,___________;有时如漫天大雨,_________;有时又如三两个隐者,__________……

①尽情地沐浴山峦草木 ②在岩壑间自由流转呼唤  ③在深密的丛林里浅吟轻蹈

A. ③①②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下列相关论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适先生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他觉得母亲教他怎样做人,而父亲带他出外读书。他深深地感谢父亲和母亲。

B.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文章的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C. 英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

D. 凡尔纳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海底两万里》是他三部曲的第三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