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四) 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 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

(四)

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

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我愣住了。

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

“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

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我要坐那里。”

“那你们过来坐吧。”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

“不!”她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坐!我要一个人坐!”

这就太过分了。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缠,而是威胁了。

我告诉小女孩,她乘公共汽车是免费的,她的妈妈并没有为她花一分钱。既然是免费,公共汽车上就没有给她准备座位。现在我把座位让给她,她应该把座位让给妈妈。或者,就算她花了钱,就算她有一个座位,有老人或者孕妇上来,她也应该给他们让座。现在,全社会都在这样做。

“我要坐那个座位!”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

我想起一个词:教养。那天,直到终点,我也没有给她让座。我始终坐得安安稳稳,再也没有和小女孩说一句话。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遍“我要坐那个座位”。

可是,没有用。她的要求在今天、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在我的面前,注定不会得到满足。

车上的人看着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妈妈,目光里,各种情绪都有。但不管如何,我想,大概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也没有人觉得我应该把座位让给她。

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

小女孩终会长大。但愿长大后她会明白: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

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

(选自《今日文摘》2015年第1期)

1.本文讲述“我”拒绝了一个小女孩要“我”座位的无理要求的故事,请梳理出“我”当时的感情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忍不住→_____________必须拒绝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中说:“我想起一个词:教养”。这是针对谁说的?有什么依据?

4.文章结尾说:“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这“道理”是什么?

5.文章中“我”的做法是否可取?谈谈你的看法。

 

1.愣住太过分 2.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女孩的无理,突出了“我”的不满。 3.即是针对小女孩,也是针对她的母亲。因为小女孩要的“习惯性的满足”可以在她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说明她的缺乏教养与家庭教育有关 。 4.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没有不尽义务的权利;“家”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原则。 5.可取,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小女孩明白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和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的道理。 (也可答不可取) 【解析】选自《今日文摘》2015年第1期 作者:周海亮 创作年代:当代 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本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内容往往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答题时联系作者的基本观点“愣住”“太过分”,对文章的价值作出判断。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从“站”“拽着”可以分析出运用来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而“我要坐那个座位”则运用来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两种描写手法都是为来突出小女孩的无理。 3.试题分析:该题考核理解文本中的语句。该句“我想起一个词:教养”的前一段内容为“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是解题的关键,从前一段内容可以看出孩子的无理取闹,这是说明孩子缺乏教养与家庭教育有关。 4.试题分析:该题考核理解文本中的语句。题干提示文章结尾说:“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道理即指前一句“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从“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可分析得出:“家”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可分析得出: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没有不尽义务的权利。 5.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该题首先应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态度,“我”的做法是可取的,结合“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分析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

海  燕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句话使用反复的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读了这首散文诗,当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时,你该怎样做呢?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有名马:_____________

(2)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相同,一样)

C. 策之不以其(道理)

D. 执策而之(面对)

3.翻译下列语句。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如果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会有着怎样的命运?(用文中原句回答)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自然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 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人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 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的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查看答案

(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2.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 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 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请按要求答题。

莫振高,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他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30多年来,莫振高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顺利进入大学,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振高校长对都安教育的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感动中国”颁奖词曾用“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来评价他,我们还可以用哪两句古诗词名句来礼赞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表达对母校老师的感激之情,小组自发合办一期以“感念师恩”为主题的手抄报送给老师。大家都在“师生情深”栏目中写一句表达对老师感激之情的话语,请你也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人生在世不称意,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