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阅读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1)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2)富弼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3)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4)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注】 (1)晁仲约:人名,地方官员。(2)富弼:人名,朝中官员。(3)醵:泛指聚敛(钱财)。(4)手滑:任意放手行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尝古仁人之心    (2)吾谁与

(3)弼曰         (4)富弼议欲仲约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

4.【甲】文主要运用哪两种表达方式?

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1.(1)探求(2)皈依、归附。(3)生气(4)处死 2.不因外界的好事而兴高采烈 也不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头丧气。刚刚准备用家法,你们却多方阻扰,如此,我如何才能约束大众。 3.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 4.议论、抒情 5.忧国忧民,有旷达胸襟,有远大的抱负;深谋远虑。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答案:(1)探求(2)皈依、归附。(3)生气(4)处死 2.试题分析: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以”“举”“整”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见义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 4.试题分析:考查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本段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情。 5.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忧国忧民,有旷达胸襟,有远大的抱负;深谋远虑。 译文: 宋朝时强盗张海将大批人马快要到高邮了,知军(统理府州的军事长官)晁仲约预料无法抵御,就昭示当地富有的人,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贼兵。事情传开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是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者防守;而且百姓的常情,只要捐出金钱食物,可以避免杀戮抢劫,一定很高兴。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放过了知军。富弼生气地说:“我们正要宏扬法令,你却多方阻挠,这样如何治理百姓?”范仲淹私下告诉他说:“本朝从祖宗开始,未曾轻易处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怎么可以轻易地破坏呢?假如皇上做惯这种事,将来恐怕我们的性命也不可保了。”富弼颇不以为然。后来两人出巡边塞,富弼从河北回来,进不了国都的城门,又无法知道朝廷的心意,整夜彷徨于床边,感叹地说:“范六丈真是圣人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李商隐《无题》)

(2)_________________,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4)进准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5)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6)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7)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8)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论语》)

(9)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已。(《诗经·蒹葭》)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有端庄自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春望》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 ”描写了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填

(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些话出自______(作品)主人公 ____的故事就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

(2)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选文的作者_______,她告诉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查看答案

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

我们向往世界一切美好事物,他们指引着梦想的方向。向往太阳,向往它喷薄而出的壮丽,向往它哺育一切的博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往白云,向往它变化莫测的飘逸,向往它超凡脱俗的纯洁。

 

查看答案

对语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  )

日出之所以美,是我们看到黎明的时候,唤起了生命的某种感叹。从看日出的过程里, 我们感到蒸蒸日上的朝气,感觉生命的活泼,感觉到从绝望黑夜进入到希望黎明的柳暗花明。我们看到的不是黎明,而是自己的生命。我们把自己期待生命美好的渴望,投射在黎明上。

A. 文中“感觉”“活泼”都是动词,“看日出”是述宾短语。

B. “我们把自己期待生命美好的渴望,投射在黎明上。”这个句子中“投射”做状语。

C. “我们看到的不是黎明,而是自己的生命。”一句是并列复句。

D.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唤起”改为“呼唤”。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或者是宗教上的,或者是节令上的。_____________。 

①这体现出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 ②比如欧洲国家的圣诞节,为的是纪念耶酥的诞辰。③而中国的节日主要来源于时令,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④复活节则是为了庆祝耶酥复活而产生的。

A. ②④③①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