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和我保持距离 张爱国 ①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那天刚下课,邮递员送来...

请和我保持距离

张爱国

    ①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那天刚下课,邮递员送来一封信,没有寄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只写着“张爱国收”。

    ②待看了信,我很吃惊,这位在信里也没有留名的学生,整封信从头至尾都在辱骂我,不仅给我起了一系列侮辱性的绰号,还一次次说我是“误人子弟”,是教师队伍里的“害群之马”……

    ③我很快就断定写这封信的是刚毕业的学生马力。初二时,一次,我批评他时的确过了分,一定是给他带来了伤害和怨恨。

    ④虽然马力的信太过分,但我还是深刻反思了自己。反思的结论竟然是我真的有点在“误人子弟”。也在这时,我有了一个下海的机会,于是毅然辞了职。

    ⑤就像我教书时总是优秀教师一样,从商的我很快也成了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但我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并没有买车。

    ⑥一次,我乘公交车,竞意外地在车上碰见了马力。

马力触电一般地站起身,跑过来,握住我的手:“张老师……张老师……我……”

⑧我说:“你这个东西,毕业这么多年了也不来看看老师,也不给老师写信。”

    ⑨马力只是不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老师……”

    ⑩渐渐的,马力的紧张和尴尬消失了,他大概是确信了我并不知道那封信是他所写。下车后,马力坚决要请我吃饭。

    11饭间,我知道马力大学已毕业一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我说:“马力,当年那么多学生,就数你小子脑瓜子最活,愿意在我公司干吗?”马力一听,感激得眼泪都下来了。

    12或许是作为对自己当年错误的补偿吧,马力的工作十分卖力,也十分出色。我也对马力越来越欣赏,不断地给他提职、加薪。

    13对于那封信,我差不多忘了,即使偶尔想到,也是淡然一笑:谁在孩子时代不犯错误?

    14两年过去了。一天晚上,马力陪我吃饭,他一次次举杯敬我,也一遍遍说着感谢我的话。

15我分明喝高了,笑了笑说:“马力啊,要说感谢,应该是我感谢你啊!”

16马力赶紧说:“恩师,您这是说的哪里话?”

    17“我是实话,马力,我真的感谢你!”我打着酒嗝却又真诚地说,“要不是你当年提醒了我,我如今可能还是那匹误人子弟的害群之马呢。”

    18马力短暂的吃惊后,就满脸通红,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很快,马力找了个理由,结束了晚餐。

    19第二天,马力没来上班,手机关机。第三天,第四天,马力都没有来——他竟然与我不辞而别!

    20很长时间我都无法理解马力的不辞而别,直到不久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的话:“人与人应该有一些距离,就像你隔着一层窗户纸看室内,你觉得很洁净,但一旦捅破这层纸,你会发现其实房子里充满了灰尘和污垢。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污点’,你只能将它保留在心中,哪怕是双方的心照不宣也可以,但就是不能说出来……”

    21只是我明白这一点太迟了,因为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见过马力一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情节

主要事件

十年前

开端

收到刚毕业的学生马力很过分的一封来信。

偶遇马力后

发展

(1)

两年后的一天晚上

高潮

(2)

不久前

结局

看杂志受启发,明白了马力不辞而别的原因。

 

 

2.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文中“我”的形象。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马力的不同心理。

(1)马力触电一般地站起身,跑过来,握住我的手:“张老师……张老师……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力短暂的吃惊后,就满脸通红,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朋友之间应该“亲密无间”“推心置腹”呢,还是应该“保持距离”呢?请你结合选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1.(1)打消马力的担心,请他到自己的公司工作,并不断提携他。 (2)酒后透露了当年那封信的内容,导致马力不辞而别。 2.“我”勇于自我反思:收到马力很过分的信后,冷静反思,下海经商;勇于自责:看杂志后醒悟马力不辞而别的原因,并深深地愧疚;宽容、真诚:偶遇写过分的信给自己的马力,不仅宽慰他,请他到自己公司工作,还大力提携他,酒后真心地感谢马力。 3.马力没想到会遇见“我”,为当年写了那封过分的信而紧张、难堪。马力终于知道“我”两年多来一直瞒着他,原来“我”早就知道那封过分的信是他写的,因而格外失落、难堪。 4.示例一:我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适当的距离感有利于和睦相处,正如选文所说,有些事情如果挑明了就会造成彼此的尴尬。 示例二: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以诚相待。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不分彼此、知无不言的,如果有了距离,就会显得生分,也显得不够真诚坦荡。选文中马力之所以不辞而别,是因为他和老师还不是真正的朋友,交情不够深厚。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故事发展部分:打消马力的担心,请他到自己的公司工作,并不断提携他。高潮部分:酒后透露了当年那封信的内容,导致马力不辞而别。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我”勇于自我反思:收到马力很过分的信后,冷静反思,下海经商,体现了勇于自责:偶遇写过分的信给自己的马力,不仅宽慰他,请他到自己公司工作,还大力提携他,酒后真心地感谢马力,体现了宽容;看杂志后醒悟马力不辞而别的原因,并深深地愧疚,体现了真诚。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3.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第一句说明为当年写了那封过分的信而紧张、难堪。第二句说明马力知道了真相后失落、难堪。 4.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金属与微波,八字不合?

吴昊然

    ①炒菜可以用铁锅,微波炉却根本不买金属炊具的账。难道金属与微波是死对头吗?

    ②金属对微波的作用基本有两种:反射和吸收。微波的本质和光一样,是电磁波的一种。家用微波炉发出的微波频率为2.45GHz,相应的波长大约是12.2cm。普通金属晶格间隙的尺寸约为几个埃,远远小于微波的波长,所以,当微波遇到金属的时候,几乎不能通过,而会被反射。另有一小部分微波在金属浅浅的表层内被吸收,这个表层深度约为1μm(即10-6m)。就在这个薄层内,吸收了微波的金属会变得超级“兴奋”。金属原子的“好朋友”——电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运动,撞击金属晶格。动能转化为热能,金属就在这样的“友情碰撞”下被加热了。

    ③如果将体积并不大的金属(例如铝箔)放入微波炉加热,其内部升温的程度会令金属hold不住。镶有金边的盘子不适合用作微波炉加热器皿,就是因为微波炉的高温足以熔化盘子的金边。不过适当地利用这一现象倒可以加工某些食品。比如专门为微波炉加热设计的爆米花,其包装内就有一层金属。在微波加热过程中,金属层快速升温可以让玉米粒在几分钟内就变成香脆可口的爆米花。

    ④反之,如果金属体积足够大的话,由于它是热的良导体,受微波作用产生的热能会很快被分散,金属整体的升温并不明显。所以如果你不小心落了一把金属勺在微波炉里,其实不用太担心,勺子外形圆滑,不会引起激烈的“打火”现象。如果这把勺子还泡在牛奶或者咖啡里就更不用怕了,热量会很快传递给周围的液体。表面积足够大的金属烤盘或烤架放到微波炉里,只要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操作,都是安全的。

    ⑤那微波炉放入金属后“打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所谓打火,其实是空气在强电场的作用下被击穿产生电弧放电。在正常运转的微波炉中,电场强度是不足以击穿空气的。但如果有尖锐形状的金属物存在,情况就不一样了。例如你在微波炉里落下的是一把金属叉,而非金属勺,微波炉运转时,叉子的尖端部位就会产生能够击穿空气的场强。如果自家的微波炉“打火”了,你可千万别觉得好玩,这会使磁控管受损,并有火灾隐患,一个可能是要钱,一个可能是要命。

    ⑥在此须友情提醒一下各位好奇心重的同学:汞虽为液态,但也是金属,而且有毒。那些打算把水银温度计放到微波炉里去测量食品温度的同学,请先用体温计测测自己是否已经发烧。否则等妈妈质问“插着碎玻璃碴和混着汞蒸气的蛋羹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你们可别两手一摊,说这是火星版蛋羹的制作方法。

    (选自《科学Fans》,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标题以拟人和设问的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B. 第①②段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所有金属都不要用微波炉加热这一原理。

C. 第⑥段形象地警示读者不能把水银温度计放进微波炉里测温,紧扣中心话题,呼应上文。

D. 本文语言幽默而生动,如“买账”“死对头”“要钱”“要命”,增强了表达效果。

2.下列对微波炉里“打火”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波炉里放入金属后所引起的“打火”,其实是强电场击穿空气后产生电弧放电的现象。

B. 如果正常运转的微波炉中发生了“打火”现象,肯定是因为其中有尖锐形状的金属物存在。

C. 专门为微波炉加热设计的爆米花实际上就是成功利用了微波炉里的“打火”现象。

D. 微波炉里“打火”现象后果很严重,轻则会使磁控管受损,重则导致火灾事故。

3.妈妈想将鲜奶装在不锈钢盘里放进微波炉加热,但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有危险。请你结合文中的知识对她说几句话。

    你说:“                                

 

查看答案

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闻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中牟闻其义,乃请降。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城自坏者数十丈(包围)    B. 襄子击金而退之(退兵)

C. 人于险(逼迫,胁迫)    D. 中牟其义(传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中牟为什么不战而归顺襄子?

 

查看答案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所欲有于生者    

(2)乞人不

(3)是亦不可以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二者不可兼得时“舍鱼而取熊掌”的常理作类比,深入浅出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B. 第①段以假设的语气强调了“舍生取义”的重要,因为“义”比生命更重要,“不义”比死亡更可怕。

C. “行道之人”与乞丐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敬的施舍,这一事例生动而有力地证明了人人都有“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

D. 本文中,作者把“所欲”与“所恶”、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乡为”与“今为”分别进行对比,这样把道理说得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失败虽然是人人都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忍的斗志贫困虽然是人人都不愿过的生活但有时却能成为人们奋进的动力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写好作文,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和积累写作素材。(将“留心”改为“用心”)

B. 台风来临前夕,学校召开会议紧急要求同学们不要私自去游泳。(将“紧急”移到“会议”前)

C.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让优秀班集体的锦旗挂在了教室里。(删去“在……下”)

D. 妈妈之所以老是怀疑他说的话是假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止一次地撒谎。(删去“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