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故乡的罗猛塘》,完成小题。
故乡的罗猛塘
①每隔几年,我都要带着孩子们返回故乡,一边到墓前探望已离去的父母,一边看看故乡的新面貌。
②我的故乡,后面是一片绿色的山,前面是一口二十里长、犹如月牙形的罗猛塘,从村头伸延到村尾。多年不见,故乡一切都在变,变得越来越美丽。但是,曾经与我一起幸福地度过童年时代的罗猛塘,如今,我一看到她,一种混合着甜美和辛酸、快乐与痛苦的感觉,立即流遍了全身。
③六十年代,父亲常常给我讲起罗猛塘的美丽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有位财主女儿叫阿秀,她悄悄地爱上了村里的一位穷秀才,财主知道后,将穷秀才痛打了一顿。然后,把阿秀关在家中,不准她与穷秀才相会。尽管财主给女儿每餐送上来的都是山珍海味,可是,阿秀却总是吃不下去。她在房中天天想念着穷秀才,日长夜久,阿秀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七月初七,财主放了阿秀。这天晚上,阿秀约穷秀才偷偷地来到罗猛塘边相会,他们在一起诉说别情。然后,就一起投入罗猛塘自尽了。财主不愿意女儿和穷秀才在一起,把阿秀埋在南岸,穷秀才埋在北岸。过了不久,他们俩变成两棵香蕉树,每逢七月初七夜,穷秀才都要划着香蕉树过南岸去与阿秀相会……
④故事是动人的,罗猛塘也像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一样,让人喜欢。每到八月中秋,全村男女老少都要提着鱼筐到塘里去抓鱼。有一次,我与爸爸抓到一条几斤重的大鲤鱼,回家后,妈妈将大鲤鱼和咸菜煮了一锅,喷香香的,全家高高兴兴地吃了一场。我小时候喜欢钓鱼,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我就拿起钓鱼竿去罗猛塘钓鱼。那时,罗猛塘里的鱼很多,每次钓鱼我都不会空手而归。
⑤更让乡亲喜爱的是,每当稻田干旱时,罗猛塘的水就化作瀑布流向田间。她成了乡亲们生命的源泉,时刻滋润着故乡的土地,滋润着故乡的人。当我呼吸着从罗猛塘中吹来的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时,我的心与这微风里悠悠忽忽的鱼米之香,与这清醇沁腑的清泉,渐渐地融化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我知道,我的成长离不开故乡罗猛塘水的养育。正因为这样,尽管我在遥远的异乡,也心心念着她。
⑥罗猛塘四季常青,景色宜人。特别是每当夏天来了,塘里就荡起一层层的涟漪,犹如一条白色的飘带,蜿蜒于一片片轻轻摇曳的芦苇林和连绵的稻穗之中。傍晚,如果你漫步来到塘畔,那不计其数的鱼儿,从水中跃起来抢食。那鱼塘中年轻的男女,正摇着香蕉树做的小船,一边哼着家乡的歌谣,一边撒鱼网,简直像蓝天里的燕子一样幸福快活。
⑦可是,南巡的春风吹到罗猛塘后,据说,村里那几位先富起来的有钱人,他们不是向荒山荒岭要钱,而是盯住这长宽二十里的“绿水”,雇了好几百人,在一个多月里,挖沟引水,把三、四米深的鱼塘水排干了,办了烧砖厂。从此,罗猛塘的上空,从一片晴朗的天堂,一下子变成了乌云密布的天空。没有了水,没有了鱼类繁殖,罗猛塘失去了她秀丽、动人的光彩,干枯的罗猛塘,荒荒凉凉,垃圾成堆,十分丑陋。乡亲们眼巴巴地看着这一情景,心都碎了。
⑧如今的罗猛塘,尽管是那么丑陋,终究还是故乡的罗猛塘。我多么盼望会有一天,笼罩着罗猛塘上空的迷雾消散,重新恢复她往日的风采。当我下次返回故乡时,故乡的罗猛塘,不再是垃圾成堆的凄凉场面。
⑨啊,昨天失去的就让她失去了。当她从迷惘中走出来时,定是清新芬芳的早晨。
1.文中第②段写到“曾经与我一起幸福地度过童年时代的罗猛塘,如今,我一看到她,一种混合着甜美和辛酸、快乐与痛苦的感觉,立即流遍了全身”。阅读全文后我们发现正是因为罗猛塘①,让人喜欢、满足食欲,②,③。但是后来却由于④,才让作者有这种复杂的情感产生。(根据内容填空,每空不超过8个字)
答:
2.有同学认为如果把本文的标题“故乡的罗猛塘”改为“难忘故乡水”更恰当,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3.文章结尾“昨天失去的就让她失去了,当她从迷惘中走出来时,定是清新芬芳的早晨。”请你谈谈对“从迷惘中走出来”的理解,并请你展开想象,描述一下走出迷惘的罗猛塘“清新芬芳的早晨”是怎样一幅景象?
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是收藏图书、文献和档案典籍的地方,也就是图书馆。
古代的藏书楼在选址上大都倾向于找个“风水宝地”。如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7个抄本分别藏在“北四阁”和“南三阁”。“北四阁”分别是北京紫禁城皇宫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南三阁”是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的文澜阁。这些藏书楼都建在环境优美之地,像杭州的文澜阁,就选址在杭州风景最美的地方。
给藏书楼取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少藏书家在楼名中寄托情感、志趣。如清朝藏书家孙衣言的藏书处名为“玉海楼”,寓意藏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明末时的藏书家江元祚(zuò),隐居于钱塘,筑草堂于西溪横山堂上,建藏书楼名为“拥书楼”,被赞为“拥书万卷,连屋充栋”。另外,“传经堂”“好古堂”等名称,也同样表达了对经书典籍的尊崇之意。也有许多藏书楼的名称是源自典故的。比如建于明朝中期的“天一阁”,其名取自《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古代的藏书楼在功能设计上也是非常考究的。因为藏书楼主要是用来存放和阅览图书的,所以在建造时,首先要考虑建筑规模必须与所藏图书数量相吻合,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其二藏书楼不是单纯存放图书的仓库,也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地方,所以一般都在内部设计了供人阅读的空间,并且要考虑取书、看书的方便性。这种藏书与读书分开的建筑格局,对于保护图书是很科学的。此外,在设计藏书楼时,还必须考虑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功能。
藏书楼还十分注意周围小环境的建设,通过对藏书楼周围小环境的人工修饰和设计,使之与藏书楼的整体达到协调一致乃至增色的目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建造园林式藏书楼非常普遍,当时的藏书楼建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融科技文化和审美文化于一体,极富特色。
我国古代的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而且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
【材料二】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藏书的保存和保护工作,这一点在藏书楼的设计中体现十分鲜明。如明代义乌人虞守愚的藏书楼选址于背山临水之处,引水为池,以小舟为渡。楼上长窗绕环,藏书万卷;楼下,明堂宽敞,读书著述于此。又如中国近代 “嘉业堂”藏书楼,一楼房间皆用烧制的青砖铺地,青砖之下用瓦钵铺垫,瓦钵下面再铺细沙,使得藏书楼的地面比周围高30厘米;藏书楼一楼底层高4-5米,面向天井的库房全部装有落地长窗,通风、采光、隔热效果都很好。“嘉业堂”内的书籍全部存放于楠木书橱、书箱和书匣中,匣内复衬甲板,十分考究。
1.阅读【材料一】,说说你对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有了哪些了解。
答:
2.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说明【材料二】中两座藏书楼如此设计的原因。
答:
3.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为自己的藏书楼取名“书巢”。请你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陆游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并辨析这属于古代藏书楼取名方式的哪一种。
【链接材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④,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节选自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或栖于椟: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③间:间或,偶尔。④槁枝:枯树枝。
答:原因:取名方式: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六则语录,完成(1)-(2)题。
①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②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③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④子曰:“事父母幾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⑤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⑥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论述孝道的选项有(只填序号)
(2)你认同选择出来的语录中对孝道的说法吗?请结合其中的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小题。
1.孔明密写了十六个字,交给周瑜,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2.孔明缓步登坛,看定方位,在炉里焚香,在壶里注水,仰天祷告。 | 3.祷告完毕,孔明直奔刘备船上,询问军马战船调配办好否,刘备答道:“早已准备,只等调用。” |
4.黄盖火船,安排定当,就使小卒呈密书与曹操,约定今晚去降曹。 | 5.周瑜下令开船,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手持钢刀,船头上大书:“先锋黄盖”。 | 6.曹操站在船头,专等黄盖来到,他大笑:“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哪来的东南风。” |
7.东吴战船离曹操仅两里水面,黄盖命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势,二十只火船一齐插进曹营。 | 8.黄盖跳上小船,冒烟突火,来寻曹操,曹操跳上岸逃命。
| 9.曹操上岸后,引着百余骑兵,在火林里奔突,在张辽的指引下直奔乌林。 |
(1)连环画讲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 情节。
(2)这场战役能大败曹操,关键在于孙、刘两军联盟,在促成孙、刘联盟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两个人物是
A.鲁肃B.黄盖 C.孔明 D.庞统 E.周瑜
(3)在班级名著阅读活动中,为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语文老师让大家做书目推荐,你的任务是给《三国演义》做内容简介,要求不超过8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①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②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荻dí,一种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②闾lǘ里,乡里。
节选自《欧阳公事迹》
1.下列词语中的“益”与“益慕圣贤之道”中的“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斟酌损益 B. 延年益寿 C. 精益求精 D. 有所广益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右备容臭臭:
(2)及其稍长 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援疑质理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乙】文中欧阳公的求学经历与【甲】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概括)
默写
古人常在诗词中抒发思乡怀亲之情,所借之意象或有不同。崔颢的《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看日暮引发怀乡之情;范仲淹的诗句“ , ”,借酒消解乡愁;诗人们尤其偏爱“月”,借“月”抒发对亲友或故乡的思念与祝福,例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