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藤野先生(节选)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

藤野先生(节选)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简要概括选文所写的主要的两件事。

2.“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和“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句中的“他们”分别指代谁?

3.“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其原因是什么?

4.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认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2.第一个“他们”指受毒害的日本青年;第二个“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3.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4.认识:当时中国的国民精神麻木、毫不觉悟。变化:弃医从文,决定由学医救国变为文艺救国。 【解析】作品出处:《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 创作年代:1926年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对留学日本生活时的回忆,以深切怀念之情,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的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本的概括能力。首先,要能做到对相应的段落或全文有完整和细致的了解。这就要求在解题时不要慌,要耐心细致地通读文章,难以理解的地方甚至是不止两遍三遍地去读,文章读通读懂了,答案才有保证,才能做出准确而完整的答案。其次,要把握文章的几个关键点: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的中心句,文章中的关键词或关键语段。抓住了这一些,在组织的时候,就有了依据,概括起来就可做到随心应手,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最后一点,要兼顾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概括时的关键点也不一样,因此,要注意文体特点。比如,记叙文要在表达时注意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说明文要关注说明的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概括时则应注重文章的论点。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指示代词。两个“他们”都需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前后文具体分析指代内容。第一个“他们”从前文中“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可分析为“受毒害的日本青年”,第二个“他们”,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可分析为“麻木的中国人”。 3.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本的理解。“刺耳”,指声音或话语使人听着不舒服的。语出唐 贾岛 《送沉秀才下第东归》诗:“直言好者谁?刺耳如长锥。” 从文本中理解为作者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4.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本的理解。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同里:同乡。②恻然:哀怜的样子。徐:慢慢地。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富人惟一子,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    B. 其子于途(乞丐)

C. 管库乎(何况)    D. 孝基使管库(让,派)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

3.你觉得张孝基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查看答案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皆缥碧           (2)互相

(3)鸢飞天者         (4)窥谷忘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B. 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 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领全文。

D.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 《龟虽寿》(曹操)    B.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 《竹里馆》(王维)    D.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学习完《海燕》一课后,语文老师准备上一节语文活动课,主题是“走进鸟世界,感受鸟文化”,在这项活动中,你会担当不同角色。

活动一:你是语文课代表。老师让你策划这节课,你准备在课上安排哪些活动?(至少两项内容)

活动二:你是主持人。请你拟写开场白。

活动三:你是欣赏者。下面是《诗经·燕燕》中的一章,说说诗中“燕”这一意象的内涵。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指女子出嫁),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

(1)                              ,松柏有本性。

(2)与君离别意,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面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4)《水调歌头》中借中秋之夜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并对生活寄托着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