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礼、义、廉、耻,被称为“国之四维”,在...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礼、义、廉、耻,被称为“国之四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材料二〗《水浒传》中杨志押送的“生辰纲”,被认为是“不义之财”。吴用等好汉仗义疏财,劫富济贫,设计智取了“生辰纲”,历来为人所称道。

〖材料三〗“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很多家庭找到了失踪、流浪的孩子。那些志愿者的努力和付出,被人们称为“义举”。

〖材料四〗今年局部地区遭受罕见洪灾,目前各灾区正在紧张地恢复重建。而一些不法厂商却见利忘义,借灾敛财,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建材价格一路疯涨。

〖材料五〗《论语》有:“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义”的理解。

(2)你也许耳闻目睹过生活中“义”与“不义”的人或事,请选择其中之一作简要介绍,并给予恰当评价。

 

(1)要求答出对“义”的理解(关键词有公正、正义、公益、无私奉献、热心肠、爱心,等);“义”的意义(“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理念,它能够引导我们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两个角度任选其一,意思接近即可。 (2)示例:×××坚持捐资助学,帮助孩子重返学校。(商家在地震发生后,出人出资出设备,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某幼儿从高楼坠下,路人冒险徒手接住。等等)这些热心人、好心人、爱心人士,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是“义”,在全社会树立了道德高标,传递了温暖的、希望的“正能量”。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是对新闻材料进行概括、归纳中心内容,拟写标题。注意新闻材料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往往是导语)内容,就此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如果没有导语,就要抓住材料中表述的中心事件,从“人物(单位、机构)、事件主体、结果”三个要点来概括。(1)中结合材料来分析“义”的含义和意义。(2)中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分析什么是义,或者什么是不义,据此事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填空。

(1)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关雎》)

(4)同是望月,白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回答)

(5)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6)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8)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指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B. 菊之爱,陶后有闻(少)

C.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面)              D. 后先相继,自夏秋(往,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濯清涟而不    B. 我于花之未开    C. 亭亭净    D. 姿欲滴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 群葩/当令时    D.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4.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予谓菊,花隐逸者也    B. 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秋矣

C. 无风亦呈袅娜姿    D. 及花既谢

5.对选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甲】文用以花喻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芙蕖“可目”的特点。

B. 【甲】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赞扬君子的高尚品质;【乙】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了芙蕖的生长过程。

C. 【甲】文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菊”和“牡丹”反衬莲的美好形象;【乙】文主要说明芙蕖的可爱,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安排结构和线索。

D. 【甲】文“出淤泥而不染”运用直接描写的方法,用以象征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品质;【乙】文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清雅流畅,富有韵味。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表示进入成年。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岁行加冠礼。古时称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一句,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C.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觥筹”,“罍而歌者”中“罍”,“衔觞赋诗”中“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D. 在古诗文中常有用某一词来指代某一现象或某一形象、某一场景的情况。如“三尺”指代“法律”,“寸管”指代“笔”,“杏坛”指代“教坛”,“簪缨”指代“官位”。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中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