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默写。 (1)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此中有真意, ...

古诗文默写。

(1)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关雎》中以“                             ”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6)《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7)诗人们大都离不开酒,李清照借酒怡情,“常记溪亭日暮,              ”;李白借酒消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

 

(1)烟笼寒水月笼沙(2)欲辨已忘言(3)必先苦其心志(4) 马作的卢飞快(5)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6)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7) 沉醉不知归路 举杯消愁愁更愁 【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处注意“辨”“辗转”“罔”“殆”等字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给加点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第22个“世界读书日”,金华市首届“最美诗词·最暖家书”大赛bān(      )奖晚会点亮金华市少儿图书馆。这是一个书香满溢的曼妙“图书馆之夜”,优美诗词,动听朗诵,温暖家书,(A.qīn   B.qīng)情阅读,吸引了众多市民(A.zhù  B.zù)足观看。以阅读为基础,“最美诗词·最暖家书”融入了文化自信,释放了城市温情,hóng (      )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真善美”,大赛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引领书香文化,体现文化担当。

 

查看答案

留在心中的那份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作文。

②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遥  远  的  岛

别卡宁(芬兰)

①在天气晴和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个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他们就总是对那个小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

②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因此小岛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这一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梢染得红艳艳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每当风暴大作,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一个谜。

③“真有意思,在近处它像什么样呢?”两个孩子多次互相询问。

④他们竭力想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⑤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决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①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⑥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而且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⑦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禁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旁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⑧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⑨两个孩子用由于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②冷彻骨髓的一月的寒风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⑩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千百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那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眼睛也向风,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⑪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在他们那少年人的心里带回了一个可怕的生活的秘密。他们的思想里再没有任何关于奇遇的想法。他们的心里再没有任何希望。他们已经不再向小岛眺望了,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⑫不,他们再也不想看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⑬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小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2.指出第②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联系全文,分别理解文中划线词或句子的含义。

①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②冷彻骨髓的一月的寒风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遥远的岛”的理解。

5.有人认为孩子们的探险活动是失败的、没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这是颇有意义、很有价值的。请结合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①近日,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②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

  ③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孩子随地方便,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⑤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用舆论监督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参观。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选自2016年5月10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1.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文章第②段写家长在飞机上让孩子当众方便的事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

4.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要概括规范公共场所公德行为的具体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 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非独贤者有心也 (这、这样)

B. 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所有甚于死者  (怨恨、埋怨)

C. 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是亦不可以乎  (停止,放弃)

D. 所识穷乏者我与  (通“德”,感激)   此之谓失其本  (天性、天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跟“呼尔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

A.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B. 登轼望之

C. 此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    D. 可计日待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哪三个取舍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