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句电影台词:“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这...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句电影台词:“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

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含有地名、校名、人名等内容的个人信息。

 

参考例文 锦绣河山 从小生长在喧嚣城市中的我们,仿佛这里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但是只要你出去走走,就会发现另一片锦绣河山。 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不会在华山上迎风远眺,见群山茫茫,晨星寥落。更不会看见酷似巨龙脊背的苍龙岭。俯瞰众山,层峦叠嶂,恰似莅临沧海而沐浴劲风,不禁想起杜甫《望岳》中的“西岳危棱竦处尊,诸峰罗列似儿孙。”来到这里你便会发现,那喧闹的都市只是世界的一角。 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不会看到秀丽的漓江。古往今来,她陶醉了多少诗人、画家?徐霞客从桂林到阳朔畅游漓江,流连十日之久,称漓江是“碧莲玉笋世界”。乘着小船你会看见峭壁插江,像刀劈斧砍般,雄伟壮观。不久便会看见那画山,各种颜色的石纹纵横交错,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看起来仿佛一群栩栩如生的骏马,有的昂首嘶鸣,有的扬蹄飞奔,有的低头吃草……神态各异,妙趣横生。只有出来走走,你才会看见这自然之手创造的锦绣河山。 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不会踏着石板路走进丽江古城。这里的房子都是小小的、矮矮的。黛青色的瓦片、窗台上斜搭着的竹竿、带木格子的门窗、矮矮的石阶、门前摆着几个做工拙朴的小竹椅,看了让人感觉心里静静的。古城的四方街上有人弹奏东巴古乐。那调子有股说不出的苍凉,几个穿着纳西族服饰的老妇坐在小凳子上谈笑。她们的笑容甜美淳朴。你只有出来走走,才能感受这茶一样淡雅的生活,看见这另一片美丽的世界。 你如果不出来走走,就不会骑着骏马飞奔在新疆辽阔的草原上,就不会怀揣着忐忑的心情探寻喀纳斯湖水怪的奥秘,也就不会在吐鲁番仙境中品尝美味的葡萄。你只有来到这里才会体会到祖国的辽阔,才能有机会感受这边塞的绮丽风景。看见这浩瀚的戈壁,我仿佛看见了那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遥想当年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王昌龄诗中所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你如果不出来走走,就会以为这里是整个世界。这里其实只是世界的一角,外面也会是锦绣河山。所以,现在就戴上你的行李出发吧!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作文。“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此材料是让人走出狭窄的空间,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去尝试,并把此种尝试的意义写出来。比如较浅的理解,你可以写一次出去旅游,收获到的不一样的体验,然后扣题,如果没有出游你不会知道有这种奇特的体验,可配上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例子。如写议论文,以下是不错的论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句名言。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很多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我国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他到过东海之滨,探过大禹的洞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写成了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史书。李白一生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所以才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著名诗句。如果他没有亲眼见过黄河,他又怎会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杜甫20岁以前北游齐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起了多少人对“五岳独尊”的向往。他身历战乱之苦,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才有了《三吏》《三别》这些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王维不亲历大漠,又怎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等。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 ①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它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②多角度原则。很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意,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③明限制原则。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强,必须要明确材料题旨来确定立意。④倾向性原则。有些材料,客观地叙述一件事,说明事物或现象,不带命题人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有些材料则正好相反,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此题有关键句。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句字往往能事半功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你通过具体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展现你自己及同学们参加体育中考的情景。(至少用两种描写方法、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恶圆

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不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

(1)乳母圆转之器。(2)及见之,焚之。 (3)吾闻古之圆之士歌曰。(4)公植操矛戟刑我乎。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友人公植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1)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2)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3)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4)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5)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6)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7)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8)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9)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1.文章第(6)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体味加点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2)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从修辞角度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3.第(9)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答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在阳光下看人

①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用灰暗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所看到的缺点自然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所看到的优点一定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而用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②唐代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杨潜的“二把刀”木匠,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却声称能造屋,且所要工钱是一般工人的三倍。柳宗元听了大笑,觉得这是个贪图钱财、喜欢吹牛的家伙。后来,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这位老兄,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奋力做事,有条不紊。柳宗元大为惊叹。这个人应当怎么看?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棒槌”弃之不用,无疑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

③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其重点应该在扬长。因为人的长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优势”与“劣势”分明的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一旦离开所适应的领域,这些特长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名职业作家能写出灵动激越的文字,但对图书销售却可能一窍不通。同样,一位营销高手能在图书市场上叱咤风云,但点灯熬夜写出的文字却可能不值几何。用人就要根据人的特长领域区别任用,使其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 弥补或规避。另一种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古人说,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守常规;意志坚定的人容易固执己见;为人谦和的人又多胆小怕事……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往往越明显。用人就要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虎”一座山,给“鲨”一片洋,让其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能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死,更不能削足适履。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才能用好更多的人。谁要是指望找到没有缺点的人才任用,那恐怕就得永远孤军奋战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②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本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结合本文所讲道理,谈谈如何看待自己或他人的长处和短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