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了解名人故事,获得精神力量。语文老师准备带领学生进行一次“走...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了解名人故事,获得精神力量。语文老师准备带领学生进行一次“走进文化名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所在的小组确定的研究专题是“文化名人与精神追求”,作为组长,请你根据这一内容设计合乎逻辑的学习步骤,让小组同学知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做什么,表述清楚每一步该做的具体事项。(至少包含三个步骤)。

2.学习过程中,大家发现“文化名人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讨论会上,为了让大家信服这一结论,有同学选择了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两句诗:“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来支撑观点。你认为这一材料是否能用,请表达你的理由。(120字以内。)

 

1.参照四调的评分标准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这是一道语文综合活动题。这一题目考查学生对活动步骤的设计。首先要理解活动的主题“文化名人与精神追求”,然后选择适合的活动形式,如演讲赛、黑板报、知识竞赛等。根据活动的形式、特点设计合理的步骤,主要分工要细,步骤要清楚。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据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明白论据的类型,分析论据能否证明论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能证明“文化名人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一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森 林 水 滴

①我很喜欢在森林中漫步。

  ②近十年来,我到过好些地方的森林。小兴安岭、庐山、武夷山、三清山等处的森林,我这儿并不想写游记,无意一一描绘它们的细部景色。我想说的,是在那一片深绿,或者墨绿、碧绿、苹果绿、嫩绿赫然构成有层次的山野,你要是登上森林瞭望哨,在山风呼啸中,看群树摆动,仿佛海洋在翻腾一样;那壮观的景色使人顿然忘却世俗许多的纷扰琐碎的事情,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欢愉。

  ③我喜欢在森林里的浓荫下行走,端详着一株株树的英姿:它们有的是疏朗的,有的是繁密的,有的亭亭如盖,有的屈曲多姿,各式各样的树显示了各式各样的美。在林荫下漫步,有时森林水滴滴了下来,也许是沿着我的面颊流淌,也许是从我的背脊直下,沁人心脾。每当此际,我总是一点也不忙着把它拭去,而是任由它悄然坠下,享受着一种生活于大自然中难得的情趣。

  ④森林是宁静的,但也是喧闹的。有时一只啄木鸟在头顶上笃笃笃地啄着树干,有时一只金花鼠惊鸿一瞥地跳跃而过,有时成群长尾山雀在空旷处振翮飞翔,它都使人感到生机盎然。森林里几乎到处都有小生物,它们都在忙忙碌碌经营着生活,花式品种纷繁到难以胜计。表面上看,好似一片宁静的山林,有这么丰富的内容,真叫人捉摸不透,它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内涵深厚,它像一部你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这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原因。

  ⑤听过一则传闻:在张家界林区,当一行旅游者因食物供应不上而捱饿的时候,他们碰上一个森林老人,老人问明原委,叮嘱大伙不必忧心,马上可以协助解决。他返身走进林里,一会儿工夫,就捧着一竹篮花花绿绿的鸟蛋出来了。当旅游者面有难色,表示不惯吃生鸟蛋的时候,老人嘻嘻地笑着,连声说:“有办法!有办法!”再度走入森林里,不一会儿,手捧着煮熟的热腾腾的鸟蛋出来了,原来那森林里什么地方有鸟蛋,什么地方有一眼滚烫的温泉,他全知道。森林之所以吸引人,也在于这本自然的大书,它的人和物,都太丰富多彩了。

  ⑥我曾经这样反躬自问,为什么到森林去,能引起这种深沉的喜悦?这种复杂的感情,不是几句话能够解释得了的。它空气清新,使人脱离尘嚣,它既有莽莽苍苍的粗犷之美,又有纤纤细细的灵巧之美。它像一部博大精深的巨书似的,展现在人眼前,使我们一时完全忘却了琐碎扰人的烦忧,原因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⑦但是细细一想,又不完全是如此。我们喜欢到森林去,又是因为在理性上,我们知道森林和人类生活存在密切关系,如果没有森林,没有树木,这世界将变得多么的寂寞和悲哀!  一望无际的大森林,不论从世界范围来说,还是从中国范围来说,它们的总面积都存在不断缩减的趋势。中国森林面积在国土中的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比例。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它也还在逐渐减少之中,我到有“中国林都”之称的伊春去,到森林覆盖面积雄居中国前列的福建去,都能听到人们谈论造林速度比不上砍伐速度,森林面积在缩小中的话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隐忧。伐木丁丁的声音,并非是全可赞美的。那里面也有破坏安宁生活的刀斧之声呢!

  ⑧这样一想,我终于知道走进大森林时所以感到喜悦的缘由,原来,还有一种庆幸的心情:“这里还有这么大一片森林!”“没有看到受破坏的景象,真让人高兴!”

  ⑨这样一想,又觉得在快乐中是夹杂着一点忧伤了。

  ⑩但愿在不太久的将来, 人们对树木,对森林,也都有一份理性的爱。有没有这点爱,可能也是一个文明人和一个愚昧自私者的分野。

                                                      (有删改 )

1.仔细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认为森林的景色是“壮观”的原因?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两层语意。

3.第⑤段写了一则传闻,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4.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内容和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情感。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出师一表真名世,             

(2)               ,只有香如故。

(3)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侯。建炎三年,金人攻徐,上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后城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

诏以立守楚州。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 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上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光世辞不行。金知外救绝,围益急。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众巷哭。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越旬余,城始陷。

讣闻,辍朝,谥忠烈。                                

(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六矢,战厉        益:更加

B. 结乡民为收复计      阴:阴险

C. 以书光世会兵      趣:通“促”,催促

D. 讣闻,朝,          辍:停止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城破 / 立巷战夺 / 门以出 / 阴结乡民 / 为收复计

B. 后城破立 / 巷战夺门以出 / 阴结乡民 / 为收复计

C. 后城破 / 立巷战 / 夺门以出 / 阴结乡民为收复计

D. 后城破立 / 巷战夺门以出 / 阴结乡民为收复计

3.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立军事才能突出。在靖康初年金人大举入侵之时,他战场杀敌,立下不少功劳。

B. 赵立指挥得当,他命令拆掉废弃的房屋,在城墙下点燃形成火池。金军登城时,他命令手下士兵钩断云梯,金兵纷纷坠下火池。

C. 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

D. 赵立一生都怀有忠义报国之心。他痛恨金人。临终前还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国杀敌而悲愤叹息。

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

①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②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③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特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④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⑤然而,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l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⑥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语发真情歇斯底里的情绪。

                             (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狂”的表现的一项是(      )

A. 语言发自真情

B. 行动独来独往

C. 个性通达脱俗

D. 情绪歇斯底里

2.对中国文人艺术家喜欢用“狂”的原因,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被看作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因此可以用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

B. 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

C. “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D. 狂言狂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喜欢用“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因此,后代对一些“狂”的言行采用了容忍的态度。

B. 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

C. 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受笛卡尔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D. 著名的“扬州八怪”具备了专业画家的性质,一点也不怪,不狂。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董卿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因为主持的知性美而大放异彩。她知识储备扎实,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外国诗作均能信手拈来,运用恰到好处。观众评价她“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

B. 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教养孩子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C. 人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循道德规范:行医要讲医德,经商要讲商德,从政要讲政德;这就是所谓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D.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智、仁、勇的完美体现,也是儒家思想崇尚的理想人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