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B. 母/卒三年
C. 乡邻/给衣物 D. 屋舍/衣物殆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心有憾(_______________)
(2)母卒三年(_______________)
(3)方悟母之善举(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下列句子。
(1)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 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 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首联: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 颔联: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
C. 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
D. 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词,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
B. “隔牖风惊竹”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风吹竹林的声音写大雪纷飞的声音。
C. 颈联中“洒空”、“积素”动静结合,描写了雪花的动态和静态,细腻而有层次。
D. 本诗描绘了一幅清寒、寂静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雪夜图。
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原句:这本书的内容人人都说好。
改句:这本书的内容谁说不好呢?
B. 原句: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不光需要科技的力量,而且需要战略的眼光。
改句: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不光需要战略的眼光,而且需要科技的力量。
C. 原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改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D. 原句: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宇宙的智慧生物,正是伟大的宇宙自己用纯粹的物质创造的。
改句:宇宙,它的伟大在于,它用纯粹的物质,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智慧生物。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
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 ⑤②③④① B. ③⑤①②④ C. ③②④⑤① D. ⑤①③②④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必然会使一些产品处于尴尬境地而令其入不敷出。
B. 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
C. 跳高测验时,小陈飞奔向前,脚一蹬,跳了起来……哎呀,真可惜,差一点没跳过去。
D. 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其间苍松翠柏,流泉飞瀑,景色秀丽,气势雄伟,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 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 注意成语的实际意义,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
D.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