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记叙文阅读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

记叙文阅读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地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着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冲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作者:丁立梅)

1.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文题:            

母亲的话:               

2.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作用是什么?

3.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⑥段中的“我”因什么而“感动”,又因什么而“感伤”?

4.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

5.说说文中那位“做出泥娃娃的孩子”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由此给你什么启发?

 

1.只要肯努力,每一个人(学生、孩子)都能成才。(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价值)陈述自然界中每一棵普通的花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 2.渲染了美好的气氛;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做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深化文章的主题。 3.因孩子的乐观昂扬与不怕困难而感动,又因孩子的先天条件而感伤。 4.形象:“我”是一个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具有爱心、善于反思的教师。(结合文章略)作用:“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脉络,文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都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描写展开的。 5.成功的原因:他不自卑(乐观),没有自暴自弃;选定了一个更适合他自己的目标;默默的努力(执着坚持);有父亲的鼓励。启发:围绕上述成功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实质上是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母亲的话是语句的表面意思,而标题侧重的是深层含义。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 2.试题分析: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内容上,渲染了美好的气氛。借花喻人,深化文章的主题。 3.试题分析: 从第⑤段“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可以看出因孩子的先天条件而感伤。从第⑤段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着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第⑥段“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可以看出因孩子的努力、不怕困难、乐观而感动。 4.试题分析: 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具有爱心(⑥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善于反思(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因为文章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描写展开的,所以“我”起线索作用。 5.试题分析: 成功的原因:乐观和努力在文中比较明显,容易看出。要注意的是孩子选定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还有父亲默默的鼓励。启发:围绕上述成功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纪念这段永远不可遗忘的英雄岁月,为缅怀革命历史,传承长征精神,广安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从20169月起,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市各中小学开展了以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1)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以为“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活动一                                                

活动二                                                

(2)一台以“2016四川华蓥山旅游文化节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牌坊村文艺晚会将在广安市邓小平故里牌坊新村举行。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说一段简短的开场白。

(3)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觉得应该怎样弘扬长征精神呢?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一把火,在经典名著中摇曳生姿。翠云楼里,一把火烧得大名府人心惶惶,体现出智多星”________(人名)足智多谋的形象特点;小人国里,一把火烧得皇宫烈焰熊熊,___________(人名)急中生智,一泡尿灭了皇宫之火,也因此招致皇后的怨恨。一腔情,在经典名著中火花迸溅,为了兄弟之情,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了好友____________(人名);《童年》中,外祖母慈祥善良,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____________(人名)敏感而孤独的心。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展现出的美丽画面。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颔联中的”“两个动词。

 

查看答案

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1)                      ,不亦君子乎?(《论语》)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3)半卷红旗临易水,                      。   (李贺《雁门太守行》)

(4)塞外的秋景奇特异常,既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丽,也有范仲淹的“                                           ”的寒冷萧索。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用“                                                ”表达了对梅花虽遭摧残,却仍保持高洁、坚贞品格的赞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古人如何让食物变得“有滋有味”?

倪方六

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离不开色、香、味。殷商时期,人们已开始用酸酸的青梅来除异味;秦汉时期,人工调味品特别是酱和醋已广泛使用;唐宋时期,外来的“辣味”成为餐桌新宠,官至丞相的唐朝大贪官元载被抄家时,竟然抄出了“胡椒至八百石” ……

盐,大概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调味品,是菜离不开盐,盐因此有“百味之王”的美称。但盐作为基础通用调味品并不是万能的,如遇到腥膻味食材,盐便不起多大作用。从史料记载来看,除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一种调味品是梅子。

从文献记载来看,现代烹饪中使用的大多数调味品,先秦时均已使用,如花椒、桂皮、姜、葱、芥、薤(读xiè)、韭等都上了中国人的餐桌。《礼记·内则》即称:“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读xī),兽用梅。”可见,先秦时,对以辛香为主的各种天然调味品的开发和使用,掀起了中国美食史上的第一波“滋味”革命。

然而,在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的调味品可不是当年先秦普通人可以享用的。直到秦汉时期人工调味品特别是酱和醋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寻常百姓也可以吃得有滋有味了。秦汉时发明的人工调品主要有用大豆、面为原料制造出来的酱、清酱(酱油)及豆豉一类,一经发明,便带来的又一波“滋味”革命:以前不好吃、无法吃的食物,因有酱而能吃,好吃;而且,经酱调制后菜肴还“好看”,美食因此有了“色、香、味俱全”的烹饪要求--中国人的饮食中从此离不开酱系列。

在五味中,古人认为“甜味”最美,故有“甜美”一词。古人用什么调味品让菜肴变得甜美?早期主要有饴、蜜、蔗浆等,到宋代时,现在常用的红糖、白糖已能生产,而且质量上乘。在甜味调料中,“饴”使用最早。饴,即麦芽糖,现在仍有制作。饴的生产,应该在殷商时已出现,到西周时已是常见调味品和食品。《诗经·大雅》里的《緜》篇中,便提到了“饴”:“周原膴(读hū,意为‘古代祭祀用的大块鱼、肉’)膴(读wǔ,意为‘肥’),堇荼如饴。”意思是,周原土地肥沃,长出来的苦菜像麦芽糖一样甜。

先秦人最离不了的辛辣味调味品,应该是生姜,时人吃饭时多少都要来点,即《论语·乡党》中所谓“不撤姜食,不多食”。在烹制牛肉等菜肴时,也总少不了生姜,且常与椒、桂一起使用。据东汉张衡《七辨》,汉代人制作肉类食物,便是“芳以姜椒,拂以桂兰”。

胡椒原产印度西海岸,大概在明朝时引种中国,之前一直靠从中亚、南亚一带进口。胡椒的价值赛黄金,宋人陶谷《清异录·药谱》中便称胡椒为“金丸使者”。而黄金常见,胡椒难买。唐宋时,家里有胡椒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胡椒的特殊地位。据《新唐书·元载传》,曾官至丞相的唐朝大贪官元载被朝廷抄家时,竟然抄出了“胡椒至八百石”。明代爱国名臣于谦为此大发议论,其在《无题》诗中称:“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

在“外来风味”中,明清以后能对中国饮食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是“辣味”--辣椒的味道。辣椒原产美洲,在被西班牙香料商发现后移种欧亚,明代后期,辣椒被当作观赏花卉引种中国。讲究口味的中国人很快发现了辣椒的食用价值,尤其是一向嗜辛辣的四川、湖南等地,一改对花椒、生姜的依懒,恋上了辣椒,“无姜不食”变成了“无辣椒不食”。从此,“辣味”成川菜、湘菜系等菜系的主打味道。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 逻辑顺序    B. 空间顺序    C. 时间顺序    D. 主次顺序

2.文章中划线段落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作比较    B. 下定义    C. 举例子    D. 引资料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

A. 盐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调味品,除了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一种调味品是梅子。

B. 先秦普通人是不可以享用在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的调味品的。

C. 大概最早在明朝,人们大概有可能品尝到胡椒的味道。

D. “辣椒”是被当作观赏花卉于明代后期引种来中国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