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论语》十...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3)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李白的《行路难》中,体现积极进取的精神,抒发了诗人远大志向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化作春泥更护花 大漠孤烟直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性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殆”不要写成“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运用

某班级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设计】

班级将围绕“漫游语文世界,尽享书中精彩”的主题举行系列主题活动,现已设计出“活动一”和“活动二”,请你再设计出“活动三”。

活动一:举行“我的语文之旅”故事会

活动二:举行“我爱读书”征文比赛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盘点】

班上举行“我的语文之旅”主题故事会,有同学从所学语文课本中搜集了一组故事。下列故事中,不是出自你所学的初中语文课本的两项是________(只填序号)。

①惠子相梁    ②张元济断案    ③孙权劝学

④木兰从军    ⑤斑羚飞渡      ⑥程门立雪

(3)【课文感悟】

班上举行“课文感悟大家秀”的主题活动。下列三项都是初中课本中的课文,请你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该课文的内容,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空缺处再写一个句子。

备选内容:①《黄河颂》  ②《桃花源记》  ③《泥人张》

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每一次课文的品味都是一场赏心悦目的旅行。在旅行中,你将追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苦难历程,瞻仰邓稼先的光辉形象__________________,欣赏文化艺术的奇光异彩,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

 

查看答案

综合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一双筷子惹的祸

商朝时,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这双筷子引起群臣议论:使用象牙筷子就决不会把它放进普通的器皿中,而是要放在犀牛角和玉石做成的杯子里;有了象牙筷子和玉杯就一定不会享用普通的饮食,而是要享用牦牛、大象和豹胎;享用牦牛、大象和豹胎,就决不会与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进餐,一定要穿多层的锦衣,还要扩建宫室、高台……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果然,后来纣王开始筑成肉园,设置烤肉用的炮烙,还时常登上酒糟堆成的山丘,去观赏下面的酒池。再后来,商王朝终于因为纣王的奢侈无度而灭亡了。后来人们感叹:这真是一双筷子惹的祸呀!

 

查看答案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小明的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明的生肖属相是鸡,姐姐比她大2岁,小明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礼物送给姐姐作为生日礼物,他选择了一个可爱的绵羊抱枕。

B. 小明对朋友小王说:“家父常常告诫我,做人要踏踏实实才行。”

C. 小明告诉奶奶:“农历八月份的节气有处暑和白露。”

D. 农历除夕,小明和家人一起张贴对联、吃年夜饭、放爆竹。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善言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而善良的内心。

②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困惑的时候,一句善言,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它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走出人生的阴霾。

③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

④所以,如果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时时谨记口出善言,那我们就拥有了一份美德。

⑤善言,可以给身处困境的人自信和力量,可以让困惑迷失的人找到前进的方向。⑥而他人也可能因一句善言而从此发生了改变。

⑦善言暖心,面对身处困境的人,我们不妨多说一些美丽的善言,使人奋发图强。

A. ①⑤⑦②③⑥④    B. ③⑤⑦②①⑥④

C. ①⑤②⑦⑥③④    D. ③⑤②⑦⑥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长沙市计划实现大约20余条城乡中巴线路公交化改造。

B. 如果老街巷承载了长沙城的历史印记,那么轨道交通就是这座城市的现代杰作。

C. 能不能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文学素养的前提。

D. 中国促进传统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宗旨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扬与 继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