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暮云收尽溢清寒”句中用“溢”字来写月光,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他的《记承天诗夜游》的一句话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               之情。

 

1.庭下如积水空明或积水空明 2.共同赏月的喜悦,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晚霞渐渐消退,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肤,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容易联想起《记承天诗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或积水空明 。 2.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既写出了共同赏月的喜悦,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最后两句写”此生此夜“的美景很少碰到,表现的是对此情此景的加倍珍惜,”明月明年何处看?“这一感慨里则表现了对亲人团聚的渴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①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

②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

③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

④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优雅一个人的语言,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A. ①④③②    B. ④②③①

C. ④③②①    D. ③④②①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仅少部分是以神或人为主人公。

B. 《水浒传》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如同为侠肝义胆,鲁智深侠义中透着率真,常以假见真;李逵则侠义中显出粗鲁,却粗中有细。

C.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以富有童话色彩的奇幻故事讽刺社会现实的小说。

D. 词到宋代达到艺术顶峰,和唐诗并称双绝,各级其美。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苏轼、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通“嘱”,嘱咐)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 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目光短浅),猥自枉屈(《出师表》)

C. 秦王色挠,长跪而(感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D. 黄发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今年全国两会,“全民阅读”又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表述上也由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导”变为了“大力推动”。

B. 如今的工匠,不再只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的木工,当代匠人是技能人才,更是我们全体劳动者应具备的精神。

C. 在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文化命题和精神命题的今天,图书馆被更多的人视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D. 有媒体报道,最近上海一些中小学校将吟诵经典、学民俗、猜灯谜等传统活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此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全社会当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创造更便利的阅读环境,让“全民阅读”蔚为大观

B. 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使得爱书人目不暇接,一批书榜、微信阅读公号等应运而生。

C. 2017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红遍大江南北,让看腻了歌手选秀、明星综艺等娱乐节目的观众们耳目一新

D. 古诗短小精悍,字不虚设但确是言简义丰,一首诗就是一个人的文思在喷涌,想象在飞越,情感在翱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