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散文《回忆,有时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完成小题。
回忆,有时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①转眼间,与父亲阴阳相隔已经14年了。对于父亲的爱,我当年常常不能理解,有时还怨恨他、误解他,可是在父亲去世以后,每当我回忆起来,却感到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②刚上小学三年级不久,我逃学了。整整一个星期,我都像往常一样装模作样去上学,实际却在村北的砖瓦窑上玩。
③一天中午我回家后,感到家里的气氛有点异常。果然,我刚坐下,父亲便问:“你上午在学校里学的啥?”
④还没等我开口,一个巴掌便重重地打在了我的脸上。接着,父亲又扭住我的耳朵,把我提溜起来,拽在炕边,按在炕沿上,扒下我的裤子,顺手拿起炕边的笤帚疙瘩,狠狠地在我的屁股上打了起来,嘴里还不住地大声说着:“我让你逃学!我让你不学好!”母亲过来要夺下父亲手里的笤帚,父亲一下子把她推开了。
⑤我从来没有见到父亲如此暴怒过。回到学校以后,坐在教室里硬邦邦的小板凳上,我的屁股痛了好长时间。那时,我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怨恨。
⑥参加工作后的一个周日,我打算早一点返回单位,却发现自行车不见了。母亲说父亲推着去村东门外了,说是让大坡子帮着修修。我不耐烦地说:“才买了不到俩月,怎么去修了?”母亲说:“你爸说,让大坡子看看车闸。八九十里路,爬坡下崖的,你爸不放心。”
⑦我不住地看手表,过了半个多小时,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对母亲说:“我去修理铺看看。我从那里就回学校了。”
⑧到了村东门外的石桥上一看,大坡子的自行车修理铺锁着门。父亲上哪里去了?我在心里埋怨着父亲,转身向村南的公路上快步走去。不一会儿,我远远地看见一个人推着自行车从公路上拐下来向村里走来。那个人走得很慢,似乎还有些走不稳的样子——那不是父亲是谁?他不会骑自行车,就是推着也是笨手笨脚的。
⑨当我和父亲还相隔几步路的时候,我听他说:“车闸上的橡胶皮磨损得厉害,换了新的了。”
⑩我没搭理他,一把夺过自行车,骑上,用力一蹬,头也不回地走了。
⑪2002年9月,父亲在住了一段时间的医院以后,说啥也要回家。父亲一直说他没有病,埋怨我们把他困在医院里憋出病来了。
⑫父亲坚持要出院,我很生他的气,说:“你回家?你回家那不是明摆着让村里人笑话我们吗?”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说:“要不我跟你回你的宿舍去?医院里乱,我睡不着。”
⑬父亲来到我住的楼下,刚下车,便迈开大步向楼上走去。我抬头看着他的背影,那背影从容而沉稳,脚步坚定而有力。走到我四楼的宿舍门口时,父亲停下来。等我气喘吁吁地赶上去,听见父亲说:“你看,我一口气就走了上来,气不喘心不跳。我有的是力气,你还不如我呢。”
⑭第二天,父亲坚持要回家,我拗不过他。回家后的第五天,六十七岁的父亲溘然长逝。
⑮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对我说,其实,你父亲在刚住院的时候,就知道他得的是啥病,他身上早已没多少力气了,走路都难,他不想让你们受累。
⑯后来,我常常想起那天晚上父亲快步走上我宿舍楼梯的情形——那是父亲在生命垂危的时候,用一个坚强的背影告诉儿子: 。
1.第①段中“怨恨、误解”两个词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2.父亲对我做了三件事,父亲做这三件事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3.第⑮段母亲的补叙有何作用?
4.品味加点的词语,体会一下作者在写第⑩段时的心情。
我没搭理他,一把夺过自行车,骑上,用力一蹬,头也不回地走了。
5.请在结尾划线处加上一句话,使文章更完整。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虽有佳肴》
【乙】学者①有四失②,教者③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④,或失则寡⑤,或失则易⑥,或失则止⑦。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⑧。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⑨,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者有四失》
【注释】①学者:学习的人,即学生。②失:过失,缺点。③教者:教育者,即老师。④多:学得过多(而不去实践)。⑤寡:学得太少。⑥易:把学习看得太容易。⑦止:遇到困难就不再学习。⑧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⑨教也者:做教师的(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 (2)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 教/学相长也
C. 然后能/救其/失也 D. 学者/有四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甲文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主要告诉人们做教师的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认为要搞好学习需要注意多个方面。其中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两文都不约而同地阐述了什么观点?
赏析古诗《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全诗深沉含蓄,真挚自然,集中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历久不衰。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于这一联,研究者一般有两种解释,请按照你的理解倾向,解释其中的一种。
初三某班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标语扩写】班长为营造活动氛围,拟写了一条宣传标语“好读书唯勤,读好书贵选”,
打算写在黑板上。语文学习委员扩写了上句,班长觉得表意更全面。请你仿照语文学
习委员的句式,也对下句进行扩写。
上句扩写:好读书,唯有勤奋才可攀登书山;
下句扩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设计】成功的活动离不开设计合理的活动项目。活动组织者设计了一个活动项
目,请你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活动项目一:“读书一帮一”结对活动;
活动项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项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辩词补写】班里要组织一场“网上阅读利弊谈”辩论赛。下边是双方辩词,请依据
辩词内容,分别补写完成“因此”后的总结句。
正方辩词: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方便快捷,提高了阅读效能,可以学到书本阅读中难以学到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阅读内容,满足我们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因此,中学生就阅读方式而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方辩词: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阅读到的信息内容庞杂、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而我们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健全,容易受到不利影响。况且,长期在网上阅读还容易伤害眼睛。因此,中学生就阅读方式而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阅读下面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既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
材料二: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我们只能从中取其一瓢,区别在于取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五时,李明想着第二天要参加同学生日会,所以上课时走神了。老师发现后,提醒说:“李明,你可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呀。”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说?
古诗文默写。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5)自古以来,诗歌总是由景入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面对身世的坎坷,世事的艰难,刘禹锡积极奋进,触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发展的处世态度;面对险滩恶水,文天祥意志坚定,触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的以死明志的决心。景在变,不变的是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