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去欧洲旅行,在街上遇到许多玩杂耍的,自然也都是些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去欧洲旅行,在街上遇到许多玩杂耍的,自然也都是些赚钱的把戏。其中有些把戏之简单,令人瞠目结舌,比如套圈,比如变纸牌。甚至有人只拿一根跳绳,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你能跳够多少次不失败,你就能赢得十欧元,拿一根绳子竟然也能赚钱。  

  (2) 最简单的是穿针眼儿。一个中年人在地上铺一方手帕,上面放着一条线,十根针。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把一条线穿过这十根针,他就给你二十欧元。二十欧元,就是人民币二百来块钱。当然,如果你失败,你得给他两欧元。看起来并不难,针是大号的针,针眼儿自然也很大。摆摊儿的中年人给的时间似乎也很宽裕,二十欧元,看上去唾手可得。

  (3)人都有想试试自己运气和本领的欲望,我们一行中,就有一位女孩子对此很感兴趣,非要一试不可。她说她小时候给奶奶纫针线,一纫一个准。大家就起哄,鼓励她试一试。有人还替她扔给摊主两欧元。女孩子真就蹲下来,拿过线,开始往针眼儿里穿。许多外国人也围上来看,都投以鼓励的目光,我们也让她沉住气,谁想,她却两手哆嗦,一脸的汗水,穿到第五根针时,时间已经到了。

  (4)女孩子不服,说一定要再试试。这时大家才觉得事情并非那么容易,这二十欧元恐怕是挣不到的。她再试,果然又失败了,又交给人家两欧元。

  (5)晚上回到旅馆,女孩子竟然还不死心,出门买了十根针和一根线,针还是小针,针眼儿自然也小了很多,女孩子让我们看着表,看她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将这条线穿过这十根针。练到第九遍时,她终于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将十根针穿在一条线上了。

  (6)大家一片掌声。女孩子兴高采烈地说,明天我们再去,这回得挣够回国的路费。接下来,大家都争着试穿针线,居然有人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十根针都穿到了一条线上。大家信心十足,都说这一回,那个老外真得赔个精光了。

  (7)第二天,大家一致让导游缩短参观的时间,省下一些工夫,一定要再去找那个穿针线的老外,赢他一把。

  (8)导游小姐却笑,说游客都是这样,但她还没见过谁真赢了那个老外呢。我们当天又回到那条街上,女孩子再次蹲到了摆摊人的跟前,再次拿起针线,可她的手又突然抖了起来,拿着线,就是纫不到针眼儿里。比自己练时慢了许多,穿到第七根针时,时间又到了。昨晚在宾馆还练得好好的,这会儿竟然又不成了。我们之中就有人不服气,蹲在地上再来,一遍又一遍,谁也不甘心。可最好的就是纫到第七根儿针,全都败下阵来。那一天,我们交给老外二十六欧元。

  (9)后来我们遇到一位牧师,他听了这段趣闻后笑着说,你们没弄懂这个把戏,摊主选的地方是闹市区,人声鼎沸,充满嘈杂,而且人又拥来挤去的,这就给你制造了一个心慌意乱的场面,让你无法安定下来。更主要的,穿十根针,就给你二十欧元,你的心怎么还能平静?他在利用种种技巧扰乱你,使你的情绪不能稳定,穿针引线,是个平心静气的活儿,如此场合,如此不能让你平静的欲望,你怎么能够把针穿上?

  (10)导游也告诉我们,她带过许多团,多少人都以为这事容易,可三年多的时间里,她没见过一个人赢过这个老外。

  (11)直到回国很久,我还无法忘记这个把戏,老在琢磨它。我们的输,是输在尘世的嘈杂与混乱上,是输在内心摆脱不掉的欲望上。不是这个游戏有多么复杂,而是我们一颗无法平静的心制约住了我们。

  (12)滚滚尘世,许多事并不难,所谓的难,是难在我们能否降服我们自己的这颗心上。

1.概括选文第(2)段的内容,并说说作者 什么要写这段文字?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下面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

老外摆摊让人“穿针眼儿”  女孩两次“穿针眼儿”失败                    女孩再次前往“穿针眼儿”失败                     导游诉说三年中无人赢得“穿针眼儿”把戏                       

3.选文第(10)(11)段分别援引了牧师和导游的话,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穿针眼儿”在文中出现多次,是全文的线索。

B. 作者认为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的失败和挫折都是因为“尘市的嘈杂与混乱”。

C. 第(12)段中的画线句是议论句,提示文章的启示意义。

D. 摆穿针眼儿的摊主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才能赚到钱。

 

1.介绍“穿针眼儿”的把戏的简单和看似容易操作,为下文女孩“穿针眼儿”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女孩买针线练习“穿针眼儿” 牧师揭秘“穿针眼儿”的把戏 “我”从“穿针眼儿”中获得人生感悟 3.第⑽段援引牧师的话旨在解释游客在穿针眼儿的把戏上失败的真正原因。第⑾段援引导游的话,则是从侧面说明穿针眼儿的把戏并不简单,同时验证了牧师解释的合理性。 4.B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第二段介绍“穿针眼儿”的把戏的简单和看似容易操作,为下文女孩“穿针眼儿”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的发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第5、6段写女孩买针线练习“穿针眼儿”,第9 段写牧师揭秘“穿针眼儿”的把戏,最后两段写“我”从“穿针眼儿”中获得人生感悟。 3.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第⑽段援引牧师的话写出了游客在穿针眼儿的把戏上失败的真正原因。第⑾段援引导游的话,则是从侧面说明穿针眼儿的把戏并不简单,同时验证了牧师解释的合理性。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根据文章结尾点明中心的句子来确定主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根据第11段可知作者认为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的失败和挫折都是因为“输在内心摆脱不掉的欲望上”。故B不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gé),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写词人中秋之夜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2)为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从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这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查看答案

默写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与怀古》)

④野芳发布幽香,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注释:1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2外舅:岳父。3率(lǜ):标准。4子弟:家中的晚辈。5觇(chān):偷看。6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7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好饮酒(喜欢)    B.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听到)

C. 复举一大白(酒杯)    D. 遽抚掌曰(搓,摩擦)

2.下面加点虚词在句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一斗为率       因以为号焉

B. 击之不中          辍耕之垄上

C. 遂满饮一大白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D. 与上会于留    相与步于中庭

3.下面对文段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佐酒”的意思是边读书边喝酒。

B. 从子美读书习惯中看出他读书的全神贯注。

C. 从岳父“深以为疑”到“大笑”的变化中可看出他对苏子美饮酒的赞赏。

D. 从苏子美两次为张良“满饮一大白”的举动中看出他对张良的的赞美之情。

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②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史书有不同的体例,如《史记》是纪传体,《春秋》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

B.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契诃夫的《变龙色》均使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手形象。

C. 《傅雷家书》作者先现身 说法,强调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D. 《名人传》着重记载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丰功伟绩。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共产党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B. “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最美的还是家的屋檐。”这个句子没有语 病。

C. 电子邮件的的传递方式更加灵活便捷,但其基本写作要求与纸质书信并没有区别。

D.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