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 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翻译下面句子。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4.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解析】作品出处:选自《苏东坡集》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 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断句。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水”“之”;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翻译。文言翻译四步骤:一、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意。二、落实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如“得其道”。三、关注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特殊语气。四、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达。 3.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言内容的理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译为“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分析原因从前句中“生不识水”或后句“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可回答。 4.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本主旨的把握。作者采用了 “设喻说理” 的说理方法,告诉我们求学也好,问道也好,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不着边际,更不能异想天开找捷径。实事求是,是求学的根本,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只是靠道听途说,对于事物的理解难免引喻失义。毛泽东说:“不调查,不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对事物不了解,没有去真正研究它,发现它,即使说了,也是不切实际的。求学,不可象北之勇士问没于南人。任何知识,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验证,都是纸上谈兵,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毛泽东选集》第5卷291页中写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求学问道,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求学是不可以强求的,必须扎扎实实,君子勤学所以致道,功到自然成,学问道义,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就象南之没人,日与水居,十五可没。这是因为他们熟悉水性,经过长年累月与水打交道,才一点一点掌握了水性。南人所以没,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也。不要相信机会主义,也不要指望天上掉钱和饼,就象苏轼写的这个《日喻》,文采飞扬,巧喻善导,委婉地劝告渤海吴彦律君求学问道之理,写得如此好,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求学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勤奋刻苦钻研,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梅  香

林清玄

1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2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3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4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5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6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7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8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9一个人 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10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11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12现在,让我 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3.8段中加粗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4.品读第11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5.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不富有,也许被别人看不起,但我们却有“自己的人格梅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底,似乎就要下雨。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的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一个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边不远出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乞讨。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我已经三天没有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啊。”

考虑甩不掉这个乞丐,妇女转身,怒呵道:“滚!这么点儿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了脚,满脸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人专门指使一帮小孩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也说不定这些大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规定的数量,回去还要受罚。不管怎么说,这些孩子还怪可怜的,小小年纪本应该在学堂里念书的。这个孩子和我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心也太狠了吧,无论如何也要送他上学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黑手说:“可怜可怜我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真的生活所迫,还是在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了小乞丐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了。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小乞丐十分高兴地离开了。

树上的鸣蝉不停地鸣叫,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早一些去候车室,就信步地走进了一家花店,他有几次在都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您要点什么?”卖花小姐训练有素,礼貌又分寸。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个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那个小乞丐。小乞丐认真地端详着柜台是的鲜花。

“你要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不相信小乞丐会买花。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在上面再写‘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就有多尔先生给他的。他数出了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字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了,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起了雨,路上没有人,只剩下各式的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的那个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先生看见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风雨怒放着。

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越来越快,多尔先生也感到胸膛中一次又一次地强烈冲击。他的眼睛模糊了。

1.这篇小小说构思精巧,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概括出它的四个故事情节。

2.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2)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

3.故事中的主人公“小乞丐”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结合文章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4.题目“风雨中的菊花”有何含义?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字词。

(1)但当涉猎    ____________        (2)可远观而不可玩焉___________

(3)公亦以此自矜  ____________      (4)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选自《海底两万里》第八章“维哥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留在我的房中。我要躲开船长,使他的眼睛看不到我心中激动的情绪。我就这样度过这很愁闷的一天,一方面想走,恢复我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惋惜,丢开这只神奇的潜艇,使我的海底研究不能完成!

(1)这段文字中的“我”是谁?(2)这只神奇的潜艇叫什么?(3)在“走”与“惋惜”的矛盾中,我最后因为谁的到来而没有机会逃走?(4)于是便去了“沉没的大陆”,这块大陆就是已经沉没在海中的哪个洲?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B. 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理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公众最广泛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C. 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D.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区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