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成长的路上的每一处风景,我们总是后知后觉。有一种错过,转个弯,才察觉;有一种关爱...

成长的路上的每一处风景,我们总是后知后觉。有一种错过,转个弯,才察觉;有一种关爱,失去了,才知珍惜。

请以有一种______,过后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感情真挚,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有一种回忆,过后才明白 不知何时,我总喜欢向窗外望望。看看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那一瞬间,似乎时间停止了。忘却了过去,无视掉未来,只有自己存在。回忆像断线的风筝,从此结束。后知后觉的我,将沉于明天。 潮起潮落,人生短暂。人生好似一场赌博,无论是输是赢,失去的时间终究不再回来。回忆,就像致命的毒药,让人永远活在后悔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仅是一叶扁舟,究竟会飘向何方,我们自己也不清楚。有时,还来不及观赏沿岸的风景,时光就已悄然流过,也许太累了,就放慢了脚步。时间就像匆匆过客,留下的茫茫记忆,当我后知后觉时,才发现这些都是“餐桌上的杯具!”,我们永远没办法改变。 后知后觉的人还有机会吗,还有重新开始的可能吗?365天的后悔,365天的会议,365天的等待,夹杂着那似曾相识的场景,向我浪浪袭来。那是一段拾不起的回忆,像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线团,缠绕在我内心的深处。看着那泛着亮光的教室,不知被多少人打扫;而我那狭小的回忆角落,却从不曾有人帮忙打扫,后知后觉的机遇,随着回忆慢慢淡去,然后随风消散了…… “白玉兰,紫藤花,红旗飘飘映彩霞。绿荫道,运动场,小小少年读书郎。”多美的回忆,12岁的天空,洁白无瑕。后知后觉的人即使起步渐晚,但只要不颓废,仍会挥毫出彩色的世界。 该走了,那份后知后觉,你该回去了。你不属于我,只属于回忆。回忆是我常常独行走到今天所感受到的清凉,是我窖子里珍藏的醇香,是我梦境中永不停息的飘荡。世界上不该有后知后觉,后知后觉是一种回忆,仅仅是一种回忆,一份最美好的回忆。在残花飘落的回忆中,走在那残瓣遍地的记忆小道上,我虽然想留住它,那份孤独,那份灰暗又明晰的回忆。但它毕竟不属于现在,那只是过去的后知后觉。 该寄出去了,即使是一份后知后觉的梦想,也该寄出去了。在那份晦暗中明晰,在那份后知后觉中醒悟,在那份回忆中成长,在12岁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 那份回忆,那份永远的回忆,依旧属于那个时代,那个阳光灿烂的金色时代。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要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回忆,可以是母爱,可以是师生情,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围绕“过后才明白”,也就是强调了当时的不能理解,注意情感的充沛、自然、真挚。 点睛: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综观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的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游睿的《琴王》,完成下面小题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A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B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

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

1.读完全文,你认为他被人们称为“琴王”的原因是什么?

2.赏析下面的句子。

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

3.这篇小说中,① ②两处的语句完全相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琴王形象?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人云:以爱予人,必获厚爱;以物予人,必有厚报。小说的最后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琴声消失了,人们会忘记他吗?结合《有的人》中,“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①曾养过两只狗。

②一只是朋友送的德国牧羊犬,名门血统,姿态高贵,仪表堂堂。我不敢慢待,每天都用上好的骨、肉款待,有时还喂羊汤、牛奶。渐渐地,它除了精肉细骨,其他食物一概不食,包括龙骨和猪皮。到后来甚至连从超市买来的高价狗粮,它也懒得瞄一眼,像娇生惯养的小姐,或是满腹怨气的贵妇,而我分明从它慵懒、冷漠的眼神里,看到了它深深的不满和厚重的怨气。

③另外一只是我在部队时养的狼狗。那时,我任务繁重,对狗只能粗养,想起了给它丢点剩饭菜,想不起就任它自生自灭。日子长了,我发现,我慢待的不是皱纹、芦苇,或其他东西,我慢待的是真诚,真诚的“朋友”。这位朋友只需一碗糙米饭,加上一点点荤腥,就能开心,感到忘怀的快乐,为我们的友情雀跃,神采奕奕,奔跑如风。

④我讲它们的事不是为了纪念,为了纪念不是这种写法;当然也不是为了板起脸做批判,那很无趣,甚至是傻。我只是想陈述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道理司马光早讲过。

⑤在外人看来,我名利双收,风光无限。其实,我时时感到沮丧。因为这时代与我的愿望是有距离的,物质的过分泛滥、强势和情感的过于复杂、虚假,歪曲、掩盖、抽离了太多东西,包括公理和常识。我时常想,我们至深的需要,不过如冬日的阳光一般和煦、简单。但总有人,太多人,喜欢顶着烈日,化身飞蛾,投向华丽的火焰。我的沮丧不是因为灭亡,相反,人们学会了极端地展览生存,却同样极端地遗忘了幸福之根本——何止是人,我的德国牧羊犬就是这样,在高标准的物质生活中学会了痛苦,狼狗却给了我莫大的温暖和幽远的感悟。幽远的名字是幸福。

⑥幸福必须是单纯的,单纯多一点,欲望就可以少一点。有个成语,叫作欲壑难填,道出了无上智慧。欲望就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如同多米诺骨牌,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跟着就打开了。而绝大部分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你就会茫然。太多现代人少了思考,很多问题他们是不问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问。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东西在等待我们,其实,很多东西是在我们身后。我们应该停下来等一等被我们落在身后的灵魂。

⑦我一直认为,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正如古人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选自《今日文摘》2015年第15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作者开头叙述曾经养过的两只狗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下面①、②两则材料,哪一则更适合做本文的道理论据?请简述理由。

①.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日本]荻原朔太郎

②.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明]洪应明

 

查看答案

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选自《百科知识》2015.03,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2.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 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C. 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D. 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东坡日课》,完成第下面小题。

    朱司农①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②已道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③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也?”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公视之,皆不解其意。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

【注释】①司农:管钱粮的官。②典谒:传达人员。③了些:了结。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偶一日________                      ②如者久之  ________

③某读《汉书》到此三经手钞矣________    ④东坡应声诵数百言  _______

⑵下列加点“为”的用法、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_ 

例句:公往见,遂为知己。

A.其印予群从所得                  B.满铁范一板

C.始悟山市                        D.已后典籍皆板本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时 东 坡 谪 居 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 坡 应 声 辄 诵 数 百 言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后,你从苏东坡身上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柳宗元的《溪居①》一诗,完成第小题。

久为簪组②束,幸此南夷③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④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⑤碧。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在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②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③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④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⑤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⑴品味作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这句话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 ” 

⑵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