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

(1)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2)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1.选文第(1)段最后一句加点的词语”有时”能否去掉?为什么?

2.选文在说明大熊猫喜爱食竹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一例说明作用。

 

1.不能,“有时”说明大熊猫食肉的次数不多,以素食为主,去掉后就看不出大熊猫以食素为主的特点,与原文不和。“有时”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列数字,“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准确地说明了大熊猫喜欢食竹的生活习性。 【解析】 1.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有时”说明大熊猫食肉的次数不多,以素食为主,去掉后就看不出大熊猫以食素为主的特点,与原文不和。 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解答时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文章中 “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大熊猫喜欢食竹的生活习性。 点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引用、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州桥

南宋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州桥即北宋故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宫城南面的天汉桥。作者于乾道六年(1170)奉命出使金国经过此地,写下了这首诗。

1.诗歌中的“年年”“真有”透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第三句中“忍泪失声询”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张用良不杀蜂

     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得去。蛛遽束缚之,甚急。忽一蜂来螫蛛,蛛避。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1.下列句中的“之”与“故恶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 稍出近    D. 得脱去

2.解释加点的词。

为蜂螫    __________         ②恶之        故__________

③ 一日薄暮    __________         ④蛛束缚之    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4.读完这篇文言小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一部神魔小说,历来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欢迎,相信同学们已经阅读了。

请同学们结合《西游记》这部名著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孙悟空一调芭蕉扇,是用什么方法?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请根据反方的辩词,写出正方的辩词。

反方辩词: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着散伙。而且还经常拨弄是非、耍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就一般情况而言是对的。其实,开卷未必均有益。问题是开什么卷?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诱使读者沿坡下滑,甚至会堕入阴暗之深渊。因此,在茫茫书海中,我们要学会提纯拔萃,弃莠存良的本领,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段话直接论证的观点是:(  )(3分)。

A 读书要善于思考  B 读书要善于提问

C 开卷未必有益    D 读书要善于选择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     )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              ;夏天,树木欣欣向荣,              ;秋天,              ;冬天,              ,清新淡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              ,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A. ②④⑤⑧⑨    B. ①③⑥⑦⑩    C. ②④⑥⑧⑩    D. ①③⑤⑦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