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祈 求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祈 求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我想起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

    扭曲的鹰爪扣紧山岩,

    头接孤峰上的太阳,

    身披如洗的蓝天。

    脚下苍海绽微澜,

    傲立峰头闲看,

    划然落,却似雷霆下九天。

    ⑩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11)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本文主要写了鹰的不幸遭遇,为什么题目却是“祈求”?

2.作者对长城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请写出你对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

5.第⑨段引用的小诗有什么作用?

 

1.本文意在借鹰的不幸遭遇,谴责人类漠视生命尊严,呼吁人们应“给鹰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这是对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的祈求,所以用“祈求”作为题目,更切合文章的主旨。 2.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开阔而充满动感的场面,传达着一种振奋、豪迈的气势,与鹰的奋飞精神共震,同时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为下文展开联想,为鹰震撼做铺垫。 3.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鹰面对突来袭击的凛然之气、准备出击的迅猛动作,表现其高傲暴烈、愤怒抗争的性格,更能表现出作者的同情、敬仰、悲怆之情 4.苍白、强烈、冷冷,形容作者悲怆之深:愚昧(无知)使人变得如此残忍;而苍老的鹰,这高傲、凶猛的生灵,被铁链锁住无法高飞,尊严受到冒犯无法还击,表达了对愚昧者的怨愤,对奋飞者厄运的同情。。 5.小诗写出了鹰的雄健、高傲,反衬鹰遭人类凌辱的悲哀,更能表达出作者愤怒的控诉和对生命尊严与意识的呼吁。 【解析】 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及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可知“鹰的遭遇”只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不能在题目中就揭示出全文的主旨。“祈求”作为题目,更表现出一种呼吁的力量。呼吁人们应“给鹰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2.试题分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方面,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开阔而充满动感的场面,传达着一种振奋、豪迈的气势,与鹰的奋飞精神共震;结构方面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为下文展开联想,为鹰震撼做铺垫。 3.试题分析:只鹰“猛地昂起了头”、“闪电般地直掠下来”属于动作描写, “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属于神态描写,结合语句答出表现出鹰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试题分析: 理解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需要抓住“苍白”、“强烈”、“冷冷”三个关键词,并结合作者情感作答。 5.试题分析:第九段接近结尾,首先要分析所引用小诗的主要内容,之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②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③死矣。

注释:①故:通“固”本来。②嵌空:深陷的样子。③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功夫。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你从老虎身上中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选自《墨池记》)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以于溪                            ②表涕零

B. 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②其远出海门

C. 羲之之晚乃善                      ②无以致以观

D. ①盖亦以精力自者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②咨之

B. 方羲之不可强以仕                ②两狼并驱如故

C. 学不如彼邪                    如土石何

D. 羲之之书晚                    ②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文中写羲之“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每种节日风俗,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你写一段文字,介绍一种节日风俗及其文化内涵。文字中至少要运用两句浸润着该节日文化内涵的诗词或者谚语等。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可以独立的研究这种高尖技术。

B. 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人才。

C.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D. 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先生的这间陋室嘛,则是“苔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

B. 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C. 任弼时同志一生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用钱。

D.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都有了很大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