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 沈碧 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

沈碧

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选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这不数着数着就乱了吗?”

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汉代《数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又因为“数有十等,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是10的40次方。

④“正”字计数法的使用,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是由服务员领座,善写计数的服务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由于时间紧,怕误记,为了稽核总数,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这种方法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 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个为一个单位。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划的长度都大致相等。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同时,它也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⑦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正”字计数不仅字形方正简洁,还满足了人们对“执行公正”“品行端正”的美好想象,寄托着人们对选举的信心和希望。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

(选自《知识窗》 有删改)

1.结合全文,谈谈“正”字计数法的高大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绝大多数”能否删掉,为什么?

 

1.①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②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④“正”字的计票方法被商家和选举机票所借鉴,广泛应用。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 2.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3.列数字,用具体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正”代表了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 4.不能删掉,“绝大多数”从数量上限制,表明了大部分人生来就有十根手指,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去掉后就表明所有的人生来就有十根手指,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绝大多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文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分清层次,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2.试题分析:答此题,要注意语段的位置意义。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作答: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难度较小。“‘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是10的40次方”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正”代表了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 4.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能删掉,“绝大多数”从数量上限制,表明了大部分人生来就有十根手指,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去掉后就表明所有的人生来就有十根手指,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点睛: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用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朽,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注】1、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2、机朽:灵巧的装置 3、合契:符合、相合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衡少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用班固《两都》作《二京赋》_______

(3)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________________

(4)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衡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做题。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______________ 。”

①在文中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

②新泰市某中学向来访的美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浯》《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

 

查看答案

根据例句,在仿句中填空。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晨对    ,夏对    ,日下对天中。风高对秋月,雨霁对霞红。

 

查看答案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边塞绮丽风光的句子,你知道有哪些?写出三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B. 陶渊明爱菊,咏菊,菊寄托着他的高洁的情致。

C. 前一句虚写,后一句实写,虚实结合,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D. “东篱” 一词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2.对诗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而无车马喧”是指诗人归隐田园后,远离官场感觉就清净了。

B. “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感觉与处境的辩证关系,达到了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境界。

C. “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景象的赞美,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D. “真意”指人生理想,这使他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

3.下列句子的感情与本诗作者当时心情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B.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C.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