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陈寅恪:读书读到无书可读 佚名 ①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

陈寅恪:读书读到无书可读

佚名

①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

②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其他所谓通论者,如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等,都是相当精彩的作品,不但要看,还应该背诵。

③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推而论之,就是读原典。1912年,陈寅恪拜访著名史学家夏曾佑先生。夏对陈讲:“我自己只能读中国书,外国书看不懂。不过,近来已觉得没有书可读了。”——“书都读完了”、“无书可读”,夏曾佑的话令陈寅恪当时很是不解。几十年后,陈寅恪自己也到了无书可读的境界。对此,陈寅恪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读“老书”、读“原典”,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读书策略。

④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手记录——在书上圈圈点点。这些圈点有校勘、有批语。梁慧皎的《高僧传》是陈寅恪30年代批校最多的书。北京大学王邦维先生在《陈寅恪读高僧传批语辑录》中说:批语俱写于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且无标点。批语多时竟至原书几无空白之处,复又写于前后页。从字迹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关内容的批语,往往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往往成为他日后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

⑤陈寅恪大量读书,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大人物说的,陈寅恪总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陈寅恪10岁时,在南昌曾听祖父闲话旧事:略言“昔年自京师返义宁乡居,先曾母告之曰,前患咳嗽,适门外有以人参求售者,购服即痊。先祖诧曰,吾家素贫,人参价贵,售者肯以贱价出卖,此非真人参,乃荠尼也。盖荠尼似人参,而能治咳嗽之病。《本草》所载甚明。特世人未尝注意及之耳。”陈寅恪侍侧听罢,对《本草》一书和这段故事暗记在心。后来陈寅恪找到《本草》翻阅,“即检荠尼一药,果于先祖之言符”。“果于先祖之言符”,充分表现了陈寅恪的精神。正因如此,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

1.第③段划线句,陈寅恪说自己到了无书可读的境界,“无书可读”中“书”具体指的是哪些书?请用原文回答。

2.阅读第④段,请梳理陈寅恪的批注有哪些特点?至少写三点。

3.陈寅恪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联系上下文,也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为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写一段批注。

4.纵观全文,说说陈寅恪身上体现出了哪些治学精神?

5.积累链接:关于读书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出的独到见解是:_______ _______ 。(7个字)

 

1.原籍经典书或者原典。 2.都写在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无标点;批语多;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 3.示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梁慧皎的《高僧传》是陈寅恪30年代批校最多的事例,真实具体地说明了陈寅恪在读书过程中有随时记录圈点的读书习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三个点:勤读;勤思;求真或质疑。(意近即可) 5.好读书不求甚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无书可读”中“书”具体指“原籍经典书或者原典”。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然后抓住所规定的语段回答问题。阅读文章第④段,根据对陈寅恪批语的描述,可以看出他的批注有以下特点:都写在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无标点;批语多;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判断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等。仔细阅读文中画线句,通过列举梁慧皎的《高僧传》是陈寅恪30年代批校最多的事例,真实具体地说明了陈寅恪在读书过程中有随时记录圈点的读书习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可以套用下面的格式去作答:运用**的说明方法,**地说明的****。注意此格式包含三个要点: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下定义——科学准确、作比较——突出、打比方——生动形象、分类别——条理清晰、列数字——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围绕“勤读、勤思、求真或质疑”来评价即可。 5.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出的独到见解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方寸田园

琦君

①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满眼的青山如屏、绿水如镜,满耳的                  ,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②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      无时间寻幽探胜,    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③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④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⑤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①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②,不但自己能倘佯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        ”了。

1.文章开头引用“自美归来”的文友事例,是为了表达什么观点?

2.请在第②自然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3.第③段中作者说实现一些“极淡泊的雅愿”,可以“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请联系生活实际,另外再列举两个你也能做到的“雅愿”。

4.积累链接:请你根据上文内容,在文章结尾划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诗句。

 

查看答案

节气·雨水

佚名

①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在立春之后。

②立春“三阳开泰”,生发阳气,到了雨水节气,就觉得那风软了许多,不再硬生生地刺脸,也不再直通通地往怀里钻了,若抬头看看柳枝,已经由干涩的褐色变出了一层似有似无的绿。

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④“雨水”这两个字,像节气本身一样形象,浑身上下挂满了水珠。“雨”是象形字,甲骨文用上三下三共六个点的排列来表示雨,后来,又在雨点上加一横,那一横表示云层,也表示天。“天一生水”,古人有此说法,从造字的角度来看,天“一”生“水”,挺有趣,也贴切。

⑤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值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草木随地中阳气的升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⑥“                      ”,春雨是大自然的催生婆,一场春雨过后,万物复苏,草木生长,庄稼丰收。雨水节气很好地体现了《周易》上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

⑦岁岁年年,洒落大地的雨水,滋养着日子,催生着斑斓。雨水注满了自然的灵性,              

⑧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人道与天地之道是一致的,我们应该顺应天地大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是什么?

2.雨水节气过后,自然世界有哪些变化?请任意列举两点。

3.请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解释第⑥段中划横线句“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含义。

4.请将以下三个句子,按照正确的语序还原到第⑦段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A. 喂养着天荒地老的岁月    B. 也灌溉了古老的华夏民族    C. 滋润着优美的华夏文化

5.积累链接:请从杜甫《春夜喜雨》中摘取恰当的诗句,填写在第⑥段横线处。

 

查看答案

西湖总记——明圣二湖

张岱

①自马臻开鉴湖,而由汉及唐,得名最早。后至北宋,西湖起而夺(A),人皆奔走西湖,而鉴湖之淡远,自不及西湖之冶艳矣。至于湘湖则僻处萧然,舟车罕至,故韵士高人无有齿及①之者。余弟毅孺常比西湖为美人湘湖为隐士鉴湖为神仙。余不谓。余以湘湖为处子,目氐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B)鉴湖为名门闺淑,可钦而不可狎;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媟②之矣。人人得而媟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

②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C)。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游湖者,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献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空濛,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注释:①齿及:谈起。②媟:轻慢。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

_________     亵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用/给下列句子断两处。

余弟毅孺常比西湖为美人湘湖为隐士鉴湖为神仙。

3.试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至于湘湖则僻处萧然,舟车罕至,故韵士高人无有齿及之者。

4.结合具体语境,将“矣”、“之”、“而”分别还原到文中ABC三处

5.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认为西湖最美的景致是什么?请摘录文中的三个四字词语回答。

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7.积累链接:读“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这个句子,不禁让我们想到李白在《月下独酌》中邀月对饮的诗句,请默写相关诗句。

 

查看答案

南朝时的江淹与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一蚕妇,一文人即兴出上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灵感触发,对曰:鸿是________ 。请你根据拆字联的特点,将下联补充完整。

 

查看答案

请根据词义,将下列四个选项分别填充到恰当的横线处(填序号)。

我国古代对于朋友之间的称谓非常丰富。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___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叫____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叫____之交,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____之交。

A.患难    B.布衣    C.竹马   D.忘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