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带给了我们恩泽,师长的关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带给了我们恩泽,师长的关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生活的波澜触发了我们的感慨,青春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激情……这种力量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不断地汲取与发挥那成长的力量,一路前行,再也不会畏惧那路上的荆棘坎坷!

请以“成长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符合字数要求。

②写出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成长的力量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的海浪。但我的成长之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着各种风波。对我而言,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现在,因为我长大了,正在变成大人,所以在家长眼中,我已不再是小孩了,已变得有意识,有胆量,有知识了。有时,他们东一句“你已经长大了!”西一句“你不再是小孩了!” 听得我头都疼了。现在的我无论做什么事,自己都要先认好“罗盘针”,都必须要有原则在身,不能马虎完成,也不能粗心对待,如果稍有差池,随时都会招来暴风雪。 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生活是多么轻松,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身边根本就没什么烦恼。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前方的海浪也更大了,海面也更波折了,我成为一个小学生了,往日那个我已经荡然无存了。我个子高了,上学时间长了,回家作业增了,学习科目多了,我的双肩背起了更重的书包,心中的压力也不断加重。如果是小时候,我无论做错什么事,没有人会来责怪我,再加上还有父母为我当“向导”。可现在的我,长大了,懂事了,要适应独立了,凡是做事都要小心翼翼,三思而后行。这与小时候那悠闲自在的日子相比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 小时候,身为小孩子的我,虽然生活地会自在些,可是我却处处受着长辈与他人的约束,走路时,有父母掺着;摔倒了,有父母扶着。但是我知道,在自己长大了后,我就变成大人了,与小时候不同了。就好比现在的我一样,正在渐渐地成长着,我对凡事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成功?我的成长之舟,行驶得虽然不稳,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澎湃,但也正是各种各样的惊涛骇浪,才让我学习到了不少,锻炼到了不少。通过我这成长的旅途,我才真正了解到成长有一定的烦恼,但是有更多的快乐。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也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作文形式,它容易让考生寻找到写作思路,但想写好它,却有点难度,写此类作文时,我们应该多思考,既能打开思路,也要围绕题目来写,做到不跑题的基本要求。《成长的力量》为题,里面有两个关键词语:成长和路力量。力量,可以理解为更好地成长、感受到温暖等意思。写作时,应重点关注这几个词语。也就是要写一篇描写成长过程中的文章,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突出这两个词语。成长路上可以作为写作线索,串联起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件或者一些感觉,本文可以记事,也可以抒情。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写别人的故事,另一个是写自己的故事。在文章开头、结尾、揭示中心处扣题,点明中心词语,最好能把“中心词语“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从结构上来看调理较为清晰。 点睛:这一题目带有明显的叙事性和抒情性,适合写记叙文和边叙边议的散文。如写记叙文,为避免简单化的“一事一果“的写法,可采用”一事”详写、同类事略写的方法,一定要插入必要的议论。如写散文,则要注意“多事“对”这样“的指向性,揭示其长大的内在联系.采用此文体,做到“一线贯穿,形散神聚”是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爬山虎

①儿子让他去城里住几天。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在城里找了工作,谈了女朋友,结了婚,现在,总算也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都是儿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他这个当爹的,基本上没帮上什么忙。

②城里他也是待过的,那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儿子刚考上大学,这可是整个村庄的骄傲。可是,高昂的学费,让他犯了难,靠土疙瘩里抠点钱,根本担负不起。不得已,他也进城了,加入了农民工大军。他既没文化,又没技术,只能找最脏最苦最累的活。他扫过马路,帮人家看过仓库,做过扛包的苦力,在毒日头下挖过一个个坑,汗流浃背地踩过三轮车,最后,一个做包工头的老乡,将他领了过去,在老乡的施工队里做小工。

③还是儿子有出息,工作才五六年,就在城里贷款买了房子。不像自己,虽然也在城里流血流汗打拼了三五年,可是连个小小的印记都没有。施工队盖过那么多房子,但他不是瓦工,没砌过一块砖;不是木工,没刨过一根木;不是电工,没拉过一根电线……他只是个小工,搬来运去,扛东递西,几乎每一颗黄沙,每一粒水泥,每一块板材上,可能都留下过他的汗水,但仅凭这一点,就认为楼房是自己盖的,他可不好意思说。

④又要进城了,这让他有点激动。儿子在车站接到他,然后一起坐公交车,回儿子的家。城里的变化太大了,他完全认不得它了。

⑤辗转来到儿子住的小区。是个老小区,房子都有点破旧了,很多房子的外墙变得斑驳,与周边的新小区相比,显得有点寒酸。模模糊糊有点印象,但他不能确定,当年他们有没有在这个小区施工过。

⑥儿子的家在二楼。只有一室一厅,客厅还正对着另一幢楼的外墙。他拉开客厅的窗帘,突然怔住了,只见对面那幢楼的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从儿子家客厅的窗户望过去,郁郁葱葱,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⑦忽然,一抹浅浅的绿色,从他的脑海深处浮出:那么绿,那么嫩。对了,就是它,爬山虎。那天,在杂乱的工地上,他发现了一株爬山虎的幼苗,从一堆建筑材料中探出了几片嫩芽。他认得它,乡下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影子,如果是在庄稼地里见到它,他会毫不犹豫地将它连根拔起,扔掉。可是,现在是在城里,在到处是砖头水泥和钢筋的建筑工地上,这一抹绿,显得那么无辜,那么脆弱,也那么好看。

⑧他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它挖了起来。然后,他找到一幢刚竣工的楼房墙脚,将碎砖碎瓦扒开,种了下去。种下爬山虎不久,他们就搬到了另一个工地去施工了,他也慢慢忘记了它。

⑨他问儿子,对面墙上的爬山虎,是谁栽种的?儿子回答,听老邻居说,那幢房子刚交付时,就有了,也许是飞来的种子扎了根,也许是有人无意间种下的。也没人特别在意它,十几年下来,就爬满整面墙了。

⑩他的眼睛,忽然有点涩,有点湿,有点热。他揉揉自己的眼睛,他不能确定,它就是自己种下的那株爬山虎。

⑾但是,不管是谁种下的,它改变了一面墙,也改变了这个世界。

1.文章两次运用插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杂乱的工地上,他发现了一株爬山虎的幼苗,从一堆建筑材料中出了几片嫩芽。

3.父亲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地种下这株爬山虎?

4.文章结尾写道:“它改变了一面墙,也改变了这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臧洪传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

洪体貌魁梧,有异姿。举孝廉,补即丘长。中平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为功曹。时董卓弑帝,图危社稷。洪超曰:“今王室将危,贼臣虎视,此诚烈士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人殷富,若动桴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义,不亦宜乎!”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先谓超曰:“闻弟为郡,委政臧洪,洪者何如人?”超曰:“臧洪海内奇士,才略智数不比于超矣。”邈即引洪与,大之。乃使诣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仙,遂皆相善。邈既先有谋约,会超至,定议,乃与诸牧守大会酸枣。设坛场,将盟,既而更相辞让,敢先登,咸共推洪。洪乃摄衣升坛,操血而盟曰:“汉室不幸,黄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

①陈留:地名。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洪超曰 _______________               (2)邈即引洪与 _____________ 

(3)大__________________              (4)敢先登 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之”与“此诚烈士效命之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读之竟日    B. 至之市

C. 能以径寸之木    D. 西蜀之去南海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董卓杀汉灵帝,臧洪号召天下反董卓,大有取而代之之意。

B. 张超兄弟俩认为臧洪才华出众,胆气过人。

C. 臧洪设坛结盟时的一番讲话,慷慨激昂,鼓舞人心。

D. 文段对臧洪、张超的对话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义,不亦宜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弟为郡,委政臧洪,洪者何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4分)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有人认为“飞月向南端”中“飞”用的极好,请你作简要赏析。(2分)

 

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虞世南《 _______》)

(2)移舟水溅差差绿,_____________________。(郑谷《莲叶》)

(3)_____________,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4)此花此叶长相映,______________。(李商隐《赠荷花》)

(5)_____________?月晓风清欲堕时。(陆龟蒙《白莲》)

(6)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

(7)学之,____________________。(彭端淑《为学》)

(8)________________,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查看答案

(1)下列对名著《西游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孙悟空乃一石产灵猴,因寻得水帘洞,石猴被众猴奉为“美猴王”,其“孙悟空”之名乃菩提祖师所赐。

B.孙悟空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反倒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

C.在万寿山五庄观,悟空等偷吃人参果,推倒仙树,被镇元子拿获。悟空请来观音,用甘露救活仙树。

D.唐僧师徒来到小雷音寺,悟空向金池长老炫耀袈裟,长老想占据袈裟,命众僧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到南天门向观音菩萨借避火罩,保住了师傅。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话说那六健将出洞门.径往西南上,依路而走。行者暗想道:“他要请老大王吃我师父,老大王断是牛魔王。我老孙当年与他相会,真个意合情投,……虽则久别,还记得他模样,且等老孙变作牛魔王,哄他一哄,看是何如。”

孙悟空变作牛魔王后,是如何引起红孩儿的怀疑的?为什么会最终被识破的?后来孙悟空又是怎样救出师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