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2)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 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中引用高尔基的话,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为什么写自己心中伟人平庸粗鄙的一面?

 

1.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锐利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2.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 3.从修辞方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洞察力。 4.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 【解析】 1.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第一段重点在对托尔斯泰锐利目光的描写;第二段重在突出眼睛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作用做出总结。“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兼用了比喻和夸张,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高尔基的话用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洞察力。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也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 点睛:本题考查针对文中的某种现象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属于探究性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文: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                (2)常马______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                  (4)常奇之____________________

(5)奋迅示骏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_____________        

印象深刻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古诗句,探究“子规(杜鹃)”在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

材料一: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材料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材料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改写下面句子的画线部分,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对偶。

原句: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水塘中闪闪的碧波,就像锦缎一般。

改句: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填空或理解性默写。

(1)诗中表达离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见欢》(李煜)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调歌头》中写出普天下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里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