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生活中充满_____________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自定...

生活中充满_____________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

 

生活充满唠叨 生活中有很多唠叨,有父母对孩子关心的唠叨,有长辈对晚辈规劝的唠叨,有老师对学生教育的唠叨……我的生活中就充满了这些让我感到温暖的唠叨。 早晨,妈妈就在我身后唠叨开了:“今天要降温了,出门多穿一些衣服,不然会感冒。感冒就得吃药,吃药苦的可是你自己呀。”“哎呀,你好烦啊,说够没有啊!”“你这孩子,才说几句,你就烦了……”“好吧,遵命,我穿。”穿上毛衣出门不远,哎哟,你还真别说,迎面吹来阵阵寒风,可我没有打一个哆嗦。想起临行前妈妈的唠叨,心里突然涌出一股暖流。其实,有时妈妈的唠叨还真管用。 偶然遇见了大姑,拉起家常。她说:“莲莲呀,你一定要认真学习哟。不要早恋,不要上网,课堂上千万不要开小差,将来才有前途啊。你看你哥哥,他多有出息呀,每年的奖金比工资都高……读书,才是你现在应该做的,不要一天到晚总想着玩……”看吧,一见面她就这样唠叨,我都能把这些话一口气背出来了。不过,换个角度想想,他们也是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也真感谢他们的唠叨,上学期期末统考,我的语文成绩竟然得了全班第一名! 上学期期末前,我们的第三次月考。成绩揭晓,我倒退了很多。班主任把我叫到办www.99zuowen.com公室,劈头就问:“你要不要考高中了?怎么学的呀!父母那么辛苦地挣钱供你读书,你却贪玩,对得起他们吗……”当时,班主任的唠叨好刺耳,可正是他的唠叨,使我及时调整了心态。 我的生活中充满了唠叨,但我感到很幸福,因为那是父母、亲人和老师对我的关爱与呵护! 【解析】生活到底充满什么呢?不应泛泛而谈,也不应抽象说教,而应放眼广阔的生活,根据自己最深刻、最贴近现实的感受,来补全文题。例如,快要中考了,心里很紧张,可把文题补充成“生活充满压力”;病魔的突然袭击,差点儿摧垮你的意志,但你最终坚强地挺住了,可拟题“生活充满考验”;在地震、海啸、泥石流、火灾等灾难降临时,有大量奉献爱心者,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让他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拟题“生活充满微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总体立意要积极健康”。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的确是寂寞、烦恼、坎坷、痛苦、悲伤等,在文章结尾处也要让人看到生活的亮色,给人希望、给人鼓舞。 点睛: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突破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_________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每空填一字)

月光下,母亲为我  唱 民 歌 → □□□ → □□□ →说 谜 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 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 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 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2)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 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中引用高尔基的话,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为什么写自己心中伟人平庸粗鄙的一面?

 

查看答案

 

甲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文: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                (2)常马______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                  (4)常奇之____________________

(5)奋迅示骏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_____________        

印象深刻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古诗句,探究“子规(杜鹃)”在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

材料一: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材料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材料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