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成长路上,有你真好 (2)藏在心中的_____...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成长路上,有你真好      (2)藏在心中的______

要求:①若选题(2),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③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写出真情实感;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例文 成长路上,有你真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由稚嫩走向了成熟,在成长的路上,母亲始终陪伴着我,有母亲的呵护,一切真好。 幼年——拨浪鼓 门前的梧桐树苗长起来了,我好奇地望着它,你的妈妈也不在家吗? 幼年的我,正百无聊赖地坐在客厅地板上,眼巴巴地盯着墙上的时钟,盼望着妈妈快点下班。就这样等啊,等啊,那一刻的我,就像热水中的鱼儿,每一秒都是煎熬。 “咔嚓!”我立马就分辨出那是钥匙与锁对上了暗号,妈妈回来了!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了,但看见了我渴望的脸蛋,脸上马上就洋溢着微笑,从身后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拨浪鼓递给了我。我欣喜地接过来,“咚咚!”“咚咚!”家里响起了欢快的音符。我就像妈妈的跟屁虫,跟妈妈从客厅忙到厨房,拨浪鼓的清音一路相随。妈妈总是在我满怀期待的时候出现,给我惊喜。 妈妈,你总是带给我惊喜,有你真好。 童年——溜冰鞋 门前的梧桐树快两米高了,我羡慕地望着它,我什么时候有你高啊? “嗖”“嗖”,我穿着新买的溜冰鞋,绕着梧桐树转了几圈不过瘾,又溜出家门,神气地在人群中穿梭着。双脚有节奏地摆动,双手有节奏地挥动,脸上洋溢着自豪。“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我前进的脚步……” “哎呀!”一不小心被小石头绊了一跤,整个人一屁股摔在地上,疼得我呲牙咧嘴。这时候,一路追寻我的妈妈跑过来了,我还从没看见过她跑得这么快呢。妈妈一边帮我拍身上的灰尘,一边心疼地问我疼不疼。妈妈的手好像有魔法似的,她轻轻一抚摩,本来生疼的屁股也不那么疼了。 妈妈,你就是我的保护神,有你真好。 少年——篮球 门前的梧桐树有手腕粗了,我骄傲地望着它。 做完作业,就着梧桐树荫,我喜欢运一下篮球,找找手感。或者,邀几个伙伴到附近的篮球场挥洒汗水。 篮球有节奏地在我手上运动,我时不时观察着场上的情形,寻找一个突破口,准备出其不意地突破。一个防守队员向我袭来,好机会,我开始大幅度将篮球拉起,猛地向右冲刺,再用变向连过两人,这时,两名大个子站在篮筐底,我便向左一拐做了一个假动作,他俩也笨拙地稍向左移。哈哈,中计了,我心里暗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右冲刺,在篮下纵身一跃,轻轻一拋,进球! 当然,华丽表演的背后总是有汗水的,我现在已经唇干口燥了,连忙跑到母亲身边去,接过一瓶水饮下,甘甜的水顺着我的喉咙淌下,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清凉。 妈妈,你就是我的幸运星,有你真好。 从懵懂稚童到青春少年,妈妈就是那个不断给我惊喜、一直悉心呵护、给我带来幸运的人。妈妈,成长路上,有你真好! 【解析】试题分析:“成长路上,有你真好”,题目一是一道命题式记叙文,题目的前半句“成长路上”,是要求考生留心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成长之路,这部分 其实是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即考生自己的成长经历。题目的 后半句“有你真好”,这个“你”,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是老师同学、邻居朋友,甚至是伴你成长的一个物品(如篮球、书籍),或者某种品质、 精神等。考生要从中选择、 确定这个“你” ,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展示其对自己成长所起的积极影响,从而突出题目中“真好”二字。在素材的运用上,除了课本中的一些经典素材,还可以运用一些时新素材,如“最 美孝心少年” 带给自己的感动与启发,“家风” 的传承让自己在成长路上更能把握方向等。 点睛: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技巧。第一: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第二: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第三: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第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美国少年的精彩16秒

①2012年4月9日早晨7:25,13岁的杰瑞米和同龄的强尼与校车司机伍德叔叔打过招呼后,坐到了各自的位置上。杰瑞米是卡车司机的儿子,强尼是外科医生的儿子,他们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弥尔顿镇的同一条街上。两人同班,又是好友,每天结伴乘坐“大鼻子”校车上学。

②像往常一样,16名学生全部到齐坐好后,司机伍德缓缓启动校车,沿着马路开往学校。一路上,车上16名学生很守纪律,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在第二排的杰瑞米时不时扭头欣赏窗外的景色,坐在第五排的强尼则在听音乐。伍德开车很稳,43岁的他已经有25年的驾龄,技术娴熟。

③7:35,校车过了第三街区,前面不远处就是教堂,再转一个弯儿就该到学校了。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意想不到的危险突然降临。如果不是杰瑞米的机警和沉着,那么,车上的1名司机和16名年仅十二三岁的学生,都将被死神拉进黑名单。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④7:37,那时,杰瑞米不经意地瞟了一眼驾驶座,不禁大吃一惊。他看见伍德叔叔情况异常:头靠椅背,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双手完全离开方向盘。而校车则向左偏离方向,冲向教堂——这过程有5秒。见此情景,杰瑞米惊呼一声,跳起来冲向驾驶座,抓住方向盘——这过程有3秒。杰瑞米拼尽全力向右转动方向盘,一下,两下,三下……车回原路。踩刹车,车停下,拔钥匙——这过程有8秒。

⑤这一切,被车载录像机记录了下来。事后,人们发现,5秒、3秒、8秒,共计16秒,杰瑞米没有丝毫慌乱,也没有丝毫犹豫,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迅捷、熟练,他表现出来的沉稳与其年纪极不相称。

⑥千万别以为这是简单的16秒!前5秒,如果杰瑞米没有发现伍德异常,没有准确判断出校车已经失控,那么车上就没人意识到巨大的灾难即将来临,校车将以60公里的时速撞上前面的教堂。中间3秒,如果杰瑞米被吓呆了,或者只知大叫“救命”而不知如何处置,错失关键3秒,校车也会撞上教堂。后面8秒,如果杰瑞米不懂驾驶、手忙脚乱,那么校车是撞墙还是翻覆,只有天知道。幸运的是,这些假设都被杰瑞米的快速反应否定了。

⑦把时间再拉回到现场。校车停下后,车内其他学生没有慌乱,没有乱跑乱叫。杰瑞米迅速跑回自己的座位,拿出手机,拨通报警电话,报告完车上发生的情况后,又到驾驶座旁边查看伍德的情况。伍德非常糟糕,一直翻着白眼,嘴里不断发出粗重的喘气声。这时,杰瑞米的好友强尼过来说:“快给他做CPR!我懂这个,杰瑞米,你帮我。”CPR是心肺复苏术的缩写。在杰瑞米的协助下,强尼解开伍德的上衣,熟练地进行胸部按压,直到救援人员赶到。那时已经是7:51。经检查得知,伍德是心脏病突发。幸亏杰瑞米和强尼一直在做CPR,为后来的成功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⑧人们不禁要问,两个年仅13岁的小孩儿,在紧急关头为什么能表现得如此冷静而专业呢?其实,这完全得益于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⑨杰瑞米8岁时,他父亲就开始向他传授卡车驾驶技术和汽车维修技术;9岁时,杰瑞米对他父亲的卡车已经非常了解,并学会了驾驶,只是因为法定年龄未到而没有去考驾照。至于强尼,也是很早就开始向父亲学习医护知识和技巧,CPR的动作要领他在10岁那年就已经完全掌握。美国中小学和幼儿园一直注重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关注死亡,体悟人生,珍惜生命,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他们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和挫折教育之中,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也就是说,从幼儿园起,杰瑞米和强尼就开始接受生命教育,至于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知识,曾是他们接受健康教育时学的最基本的内容。

⑩对于杰瑞米和强尼的非凡举动,整个弥尔顿镇的居民都交口称赞,并联名要求华盛顿州政府嘉奖两位小英雄。比尔警官最有代表性,他自豪地说:“杰瑞米和强尼是整个弥尔顿的骄傲,是当今美国孩子的典范。”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请说说第④段中一系列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3.第⑥段是在叙述过程中插入的一段议论,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杰瑞米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5.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下。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问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浮现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①②段写的是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故事,这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除。

B. 品读第③段画线句,这些语句表现了父母对“我”的个性和爱好的尊重,是痴爱的表现。

C. 第④段加点词“包涵”的含义是:父母对于“我”的那些怪癖,认为情有可原,而选择了理解与尊重。

D. 第⑨段画线句中,作者说“可是开不了口”的原因是:“我”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我”怕一开口就会泪流满面。

2.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⑨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么?

3.品读下列语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1)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2)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浮现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4.作者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余 闻 之 也 久

(2)非 复 吴 下 阿 蒙

2.下面加点词的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忽啼求         何陋

B. 稍稍宾客父     窥镜,谓妻曰

C. 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

D. 结友别         鸣之不能通其意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不能前时之闻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刮目相待         更: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语句。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2017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读好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读书现状】

读书现状调查表

学段

调查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同学提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