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童年走了,其实快乐却常在;旅游结束了,其实美景却常留;朋友远离了,其实友谊...

(1)童年走了,其实快乐却常在;旅游结束了,其实美景却常留;朋友远离了,其实友谊却不曾疏远;好书读完了,其实感受却不曾消失……

请以“其实 不曾消逝”为题,写一篇不少600字的文章。

(2)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其实 不曾消逝 小时候读《桃花源记》,觉得那个人很笨,为什么不待在那片美好的乐园呢?然后来不及看注解就合上书跑到外面和伙伴疯去了。 在地图上找不到“黄甲里”这个地方,一个叫“华庄”的小城代表了那么一大片土地。小巷,河与柳,麦田和油菜花,布置着童年的梦,在记忆的最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这里就是我的桃花源呐。”我把头埋进被子里,悄悄地想。 五年级的时候因为要改建医院,我们全村的居民匆匆搬走,自此我的眼便落寞了。去旅游,纵使山再青,比不上村前长满野草的土丘;水再秀,比不上那条环村的河浜;住了新家,纵使再方便,再舒适,却也没了家的感觉。 我心里,已经有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桃花源,再容不下第二个。 暑假,父母外出,我寄住在外婆家。那里已经许久没有去过,只回忆起模糊的印象。跨进门逛了一圈,美好的怀旧气息令我无法定夺:它是那种虽然足够美却没法挽留我的,还是那种我挑不上眼的。我迷茫地在院子里走走停停。 是夜,我与外公外婆待在门口乘凉,开着昏黄的灯,邻里围坐一圈,吮着老冰棍咬着冰过的瓜,唇齿留凉。一抬头,是满眼的星天。因为乡下干净的空气,所以银河便毫无保留地璀璨着,一弯的夺目,呈着缥缈的神话。黑暗里花树的影子摇摇,夏草深处便传来短促的虫鸣。我心里那片故园的夏夜,只有圆圆的银月。原来还有比它更浪漫的夏夜呢,我想,似乎有什么情感在逐渐萌芽。 夏天的白昼很长。我有时会拉上窗帘,只留一道雪亮的光隙,然后趴在擦干净的地板上,就着朦胧与细细的光,看陈旧的杂志。在那里时我也曾这样,但是陪伴我的只是那一台光芒刺眼的电视,没有现在,窗外一声声悠远的蝉歌和檐下风铃的丁当。原来还有比它更古老的单调之音呢,我想,听见了那种情感生长的声音,它的轮廓一点点明晰。 下午在在那里是一段闷热,昏沉的漫长时光。我吹着电扇,看几张很老的碟片,几乎每日都是相差无几。然而如今我可以坐在中庭的门口,这里是建筑的阴影,时常又有穿堂风一溜地跑过,凉爽至极。况且面对着后院那满棚满架欣欣的绿,浅灵灵的池塘,塘里吐着气泡的红鱼,一口幽深的井,还不足矣玩赏一个下午吗?以前家里也有井,但被封闭在内庭,黑洞洞的颇为可怕;这里的井被笼在一架葱葱的葡萄下,水波在井壁上粼粼闪烁,光影变幻成诗。望着那闪光的井水,我感到一股辣倒灌进鼻中,一滴泪落在井沿上,旋即蒸发。 我的心里,那个桃花源的影子逐渐淡去。它一度使我失去了眼睛,失去了发现美好的能力。我把自己关在记忆里,迷恋着过去不肯直面未来。 再次翻开《桃花源记》,止不住潸然泪下。那个人深知若自己深入桃花源,便再无法割舍,从而失去更美好的生活。他才是聪明的那个。 那些美好,我以为已随岁月流转而离我而去。但,其实它们从不曾消逝。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的着眼点放在“其实”上,表面看起来,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随岁月流逝,离我们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实际上,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在告别中进步,在失去中拥有,在远离中前进,那么一切都不曾消失.选择最触动自己内心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曾消逝”一词,应该抓住关键词“消逝”,即“叙述的对象虽然已消逝,但其影响仍留存心底,并没有消逝”,文题中“消逝”既指时间消逝的久远、空间距离的长短,指心灵的隔阂或思想的偏离等。可选取某一个人(物)如何让“我”感觉从未消逝,也可以写不同的人(物)令我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的感觉。 点睛: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即对作文题目所显示的中心、范围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作全面审视。对于命题作文,其中心要依据对题目的分析来确定,因此,审题至关重要,写作前一定要“瞻前顾后”,审清其中的内涵,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来确立要表现的中心。否则,一旦“跑题”,即使语言非常生动精炼,内容新颖精彩,该文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得分更难以提高。 命题作文,选材得当,至关重要。对于题目来说,范围有大小之分,对于所写的事件来说,意义有深浅之分。一般情况下,小题应该“大作”,大题应该“小作”。“小题大作”是指题目比较具体,涉及的范围较小,涉及的人数较少的作文,对这样的事件如果作深入地思考和挖掘,往往包含着普遍的、深刻的、给人启发和教育的道理。“大作”就是要在事件的意义、道理、说明的问题上下功夫,动脑筋,细思考、深挖掘;“大作”就是要“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就是要言人所未言之言,道人所想道之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②。负笈③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屡麻蒿⑥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⑧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 】①任末:人名。②常师:固定的老师。③笈:书箱。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静:同“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同舍生皆绮绣   被:

(2):主人日再       再:

(3):依林木之下     或:

(4)其衣裳          题:

2.选出下列划线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无从至书观              属于作文记之

B. 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C. 不学,则何以成        学不思则罔

D. 不学                    花之隐逸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读《独对夕阳美好》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独对夕阳美好

邓皓

  ①从什么时候起,我便钟爱了夕阳呢?

  ②一幕高挂的天空里,一轮夕阳托举在云层里,恬静而美好,那光泽绚烂而不炽热,如淬了烈焰的钢。而周遭的云霞蔚为壮观,编组成一块五彩的画屏。你专注于看那画屏时,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静坐的禅者。

  ③浩然的天宇许多的时候是单调而苍白的,无数的日子太阳就一整天不肯露出脸来,所以,你去看天,没有一个时光比夕阳叠挂于蓝天更美好。哪怕日出时的那种辉煌,也远远比不过夕阳隐退时的那份沉静的壮观。何况,欣赏美丽要有一份清静、怡然的心态。在观望日出和日落之间,谁会拥有更多的怡然,还用说么?

  ④小的时候,家乡有一条河,是河却唤作沱江。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那时,我们喜欢去沱江边戏耍,打水漂,捉螃蟹,几个人一块的时候,还能划船呢!尤其是秋天,汛期之后河水退去,整个的沱江静若处子。站在沱江岸边,极目远眺,弯弯曲曲的便是一条白白的练带。你的思绪就要随着这素洁的练带翔舞开来。而黄昏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一只只白色的水鸟在亮翅斜飞,时而掠过水面画出一圈圈涟漪,无穷的自在。而这时夕阳总是倒映在清澈而静寂的沱江里。远远望去,便函是一团火球在五彩的光波里沐浴。我们心里感受着这无穷的美好,却不知早在一千多年前王勃就吟诵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了。那时,小小的我只知夕阳的美丽,却无论如何不知道在夕阳里寻觅一份美好的心境。犹如那时候生活在乡下的我,看着父母从田间归来,脸上总挂着幸福而满足的神情。我以为是他们自己心里有什么快乐了,却不知他们的快乐来自于他们踏着夕阳归来的那份心情。

  ⑤待我慢慢长大,我才知道人类生命中一半的美丽来自于对自然景观的留意和欣赏。我不敢想像天空没有日月星辰的轮回会是什么模样?季节没有春夏秋冬的变迁会是怎样的萧索?树木没有春华秋实的更替会是怎样的荒凉?我于是开始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一切!而这份留意让我发现了人生原本充满着好丰富的情趣!也许是作家大都喜欢孤独和宁静,我是极其喜欢在夕阳里沉思遐想的。面对一轮夕阳,端坐在阳台上,或者散步在郊野,让桔红色的光波在周身沐浴,摊开手来,握一把暖暖的夕阳,你便能找到“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了。而正是在这种恬然的心境下,你的思绪便纷纷扬扬地散开来,那份情境沉浸而美好。你呆以想像卢梭的名著《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或许其中最奇谲的灵感和哲思就来自于夕阳下的思考呢!

  ⑥有时候,我会被人生的一些不如意弄得情绪低落,而这时候最是我独对夕阳沉思的时候。那夕阳虽然静默不语,却以她博大和壮观的内蕴扩展着我的心胸。人生难免有失意和挫折,就像这夕阳如此美好,也有消融在天际的时候。而自信的人儿不是乐观地道出了一句“夕阳今朝落下去,明朝依旧爬上来”么?我于是更加喜欢在夕阳里审读人生,去用心感触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我把独对夕阳的静思看成是对人生的一种参禅。

  ⑦是的,人生的美好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丽。所以有人说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何况,我真是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还可以在自己的居室里独对夕阳的美好。甚至,我可以对那轮夕阳说:你整个儿就是我的呢!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

  ⑧于是,一些简简单单的日子里,我不惧怕贫穷的劳碌,我庆幸,我能以一颗丰盈的心小心地爱着我拥有的生活。

1.通读全文,概括“我”所钟爱的夕阳有哪些特点。

2.阅读第④段,简要概括“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原因。

3.请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 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静坐的禅者。

②而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

4.写出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及作用:

5.“人生的美好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丽。”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查看答案

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⑴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⑵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⑶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4)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 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⑸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一种什么观点?

2.第⑶段划线句使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写一条有关“责任”的名言吗?

3.如何理解 第⑸段中划线的句子。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链接材料】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查看答案

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问题。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         的感情。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下列小题材料一:①《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入选的题目大多数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等众多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材料二: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画面之一。

(1)材料一中的两个段落分别介绍了这档节目的哪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2)《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画面构图唯美,寓意丰富,你能理解其中的画面内容并写

出其寓意吗?(一点即可)

(3)“飞花令”本为古人行酒令的一种,原为按顺序吟诵带“花”字的诗词,答不上

则罚酒。《中国诗词大会》中简化为两人依次吟诵带主题字的诗句。假如你参加了诗词大

会,主体字为“酒”,请写出你能吟诵的带“酒”字的两诗句。

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