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⑴。竹工破之,刳⑵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⑶,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⑷,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⑸,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

【注释】⑴椽:房椽。  ⑵刳:剖、削。  ⑶圮毁:坍塌。 ⑷幽阒辽夐:环境的清幽寂静,视野的辽阔绵远。   ⑸氅衣:与披风相似,罩于衣服外,用以遮风寒。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予尝古仁人之心(       )    

(2)进亦忧,退亦忧(     )

(3)鼓琴(       )    

(4)鹤氅衣 (     )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或异二者为   黄冈地多竹

B. 物喜    其价廉而工省也

C. 则何时而乐耶      比屋皆

D. 必曰   刳去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焚香默坐,销遣世虑。

5.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1.(1)探求 (2)这样(3)适宜 (4)通“披”穿着 2.D 3.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4.(1)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2)焚起香默默地坐着,排遣世上的忧虑。 5.范仲淹忧国忧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是”:这样。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 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多以联系内部语境为主:指句子本身语言环境。 2.试题分析:D. “其必曰 刳去其节”前者是代词“他”,指代人,后者是指代物。A结构助词“的”。 B“因为”。C“这样”。 3.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4.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微”“斯”“销遣”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5.试题分析:题干“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对比阅读。此题属于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议论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低头是一种智慧

①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坡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学会低走,懂得屈伸自如,生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头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我们学会低头,懂得伸屈,生命中才总会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②四面楚歌中,当那寒光闪闪的长剑划过虞姬那白皙的脖颈,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时,你只剩吟唱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可奈何;你只会长啸“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的末路悲声。面对滚滚的乌江水,昔时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如今却为何落得个自刎的下场?虽有李清照歌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然而你可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你可知“江不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③当时的天下,是一个群雄逐鹿的舞台。只是遗憾,你始终磨不平你那突出的棱角,始终学不会那“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的灵动。只能惋惜,你是山,一座从不肯低头弯腰的山。这样的性格,便注定了你很难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④纵然你的决定是对于尊严的维护,是对于耻辱的抗争。可若你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渡过乌江,以你的才能,以你的勇敢,卷土重来,历史或许就会被改写。

⑤与你不同,司马迁却深谙低头的智慧。他的“苟且偷生”,他的能屈能伸,成就了中华历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史记》。他明白,低头是一种绝处求生的智慧,是一种可以在逆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超脱。

⑥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领悟个中的智慧。重新站上现实的土地,我们要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学会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这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经营人生的阅历与智慧,是修身处世的风度与气概,是超越自身极限的信心与勇气。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困难挫折,不乱闯硬干,不讳疾忌医,坦然接受,从头再来。即便痛苦,但痛苦又何尝不是上天赐予我们换个视角看世界的机会呢?

⑦无所谓风雨兼程,只要有“低头”的睿智,就可以呵护好你的梦。人生如一泓水,温存而灵动。学会低头,懂得屈伸自如,这种智慧会让我们在困境中得到柳暗花明的转机!

1.本文列举了项羽、司马迁两个事例,请动用你的日常积累,也举一个类似的历史事例。(语言简洁,100字以内)

2.第⑥段中“这绝非懦弱和畏缩”中的“这”指的是什么内容?

3.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低头”的理解。

【链接材抖】

(1)中国女排自从“五连冠”的辉煌之后,遭遇新老交替、教练更迭的低潮,中国女排从未放弃光荣与梦想。“头颅埋得更低,只为专注苦练;羽翼暂时收起,是为更高飞翔”,终于在巴西里约奥运会夺冠,再创辉煌。

(2)据报道,某初中生,遇到几个社会上的手持刀具的小流氓敲诈,奋力抵抗,不愿意交出身上五十元钱,结果深中数刀重伤,幸抢救及时,保住了生命。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则说明文,回答后面小题。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 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 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 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的内容是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沙尘暴早在几千万年前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但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当的行为确实  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B. 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不能去掉,“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D. 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3.读了本文,请写一句标语,号召人们注意环境保护。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某校八年级(5)班正在开展一次“背起行囊走四方”语文实践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旅游联票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便旅客出行,在2017年元月江西省推出了旅游“嗨程景区联票”, 25元的旅游年票可游览全国63个景区。据联票办介绍,旅游联票发行快半年来,有数百万人次持年票进入景区,让更多的人得到实惠,也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

材料二:进入2017年春季,联票办在三叠泉、西海巾口等联票景区发现有部分游客冒用他人联票出游,在景区检票处被查扣。据了解,被查扣的联票,有些是儿子借用爸爸的联票,有些是女士借用男士的联票,甚至有“90后”游客借用“70后”联票的。

我的理【解析】
    

(2)下面是一个人对旅行所写的认识和感悟,请根据思路,仿写句子。

一个人的旅行,我走过了一季又一季,从春花烂漫,到        ,从枫叶如火到       。一个人的旅行,我漂泊了一程又一程,从韶华年茂,到        。保持一份平和,保持一份清醒。欣赏每一处的风景,享受每一刻的感觉。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由于生态的急剧恶化,如今已是荒漠一片,

②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更为长远、更为致命,一旦因之衰败,几乎不可逆转。

③楼兰古城曾是水草茂盛的地方,

④一个城市的兴衰周期,受产业科技变革的影响,可能是30年、50年,

⑤受文化的影响,可能是50年、100年,

⑥可以说,一个城市如果不能把生态保护好,就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A. ③②⑥④①⑤    B. ④①⑤⑥②③    C. ④⑤②③①⑥    D. ③②④⑤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法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之父”。它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尼摩船长是个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正义之士。

B. 我国有许多文学世家,如“三苏”“三曹”“三袁”,其中“三袁”指湖北公安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C.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D.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