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文:
题目一:我们的国旗,自诞生以来,就激励了无数国人:中国科考队将国旗插向极风凛冽、一片荒芜的南极大陆;我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飞船,将国旗携入太空;运动员们在国际赛场上奋力拼搏,身披国旗登上领奖台;每到国庆日,国旗飘扬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我们迎着朝阳,仰望国旗在操场上冉冉升起……请以“国旗”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在“如果 是 ”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构成你的题目。
要求:(1)将所选(或所拟)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字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小作文:
希望中学于5月1日到你校开展以“结对帮扶”为主题的活动,活动中,希望中学捐赠给你校经典文学名著、科普类书籍共300本。你是学生会主席小明,现在要由你经手代写一张收条。要求:内容齐全、格式正确。
综合性学习
纪录片是指选择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现场拍摄为主要手段,经过整理、剪辑、加工而成的影视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纪录片,某校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请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提取能反映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
【材料二】 纪录片具有文献价值、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201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用中英文面向全球开播,它是我国首个覆盖国内外的纪录片专业频道。近三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美丽中国》《辛亥》《舌尖上的中国》《归途列车》等多部电视纪录片精品,涉及自然地球、历史人文、社会现实等题材。近几年,我国每年拍摄的电影纪录片仅有20部左右,这与电影故事片每年数百部的产量相比还很不协调。
主要信息(答出两点即可):
2.《舌尖上的中国》是国产优秀纪录片的代表。阅读下面的专题报道,探究该片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至少三点)。
《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食材、主食、烹饪等7个主题,生动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东西南北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独有的饮食文化,每一集都采用了新颖的剪辑方式,破天荒地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同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该片凝聚我们的文化认同,让和谐健康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自去年播出后,该片已行销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主流电视节目市场。
探究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美食、睡到自然醒、朋友的温暖祝福……这些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被称为“小确幸”。近年来,“小确幸”很受年轻人追捧,他们常常是在梦想遇挫之后,发热的头脑或者如火的热情开始降温,便开始慢慢学会享受“小确幸”。
②最初,“小确幸”是被各方肯定的。毕竟关注确切的幸福,意味着珍惜当下,不再躁动不安,不再好高骛远,没什么不好。不过,最早流行“小确幸”的台湾,今年以来却传出不少批评的声音。有人认为,很多年轻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间咖啡店,没有远大的目标。如果年轻人耽于“小确幸”,不思进取,将损及台湾未来的竞争力。
③当然,担忧者都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先生。他们担心,理想遇挫的年轻人,是通过生活细节寻找自我存在感,从而迷上“小确幸”;他们担心,如果最具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失去朝气,安于现状,个人的“小确幸”将演变成社会之“大不幸”。而年轻人大都不认同老先生们,他们认为“小确幸”不过是闻到雨后草香的片刻欢愉,享受几秒整理干净衣服的惬意宁静,哪能产生那么大的毒副作用?
④这场对话不仅有隔着“代沟”的误解,也有对“小确幸”本身的误会。同样是开咖啡店,有的是消沉后的归隐,有的却可能充满朝气和创意。追根溯源,“小确幸”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但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却并非自村上始。数十年前,林语堂提倡闲适生活,便很有“小确幸”的味道。林语堂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躺在床上的那一刻。他还喜欢边吃花生,边写作。这些经典镜头无疑都是“小确幸”。可是,这位文学大师却从不颓废,晚年也笔耕不辍,77岁高龄时还完成了一部《当代汉英词典》。“小确幸”本身没有所谓对与错,重点在于它装点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⑤梁漱溟在《朝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态度。一是“逐求”,追求名利以及一切物质享受;二是“厌离”,厌离人世;三是“郑重”,“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按照这种区分,逐名求利的“小确幸”只能让人“颠倒迷离于苦乐之中”,与其他动物没有差别。如果处于“厌离”状态,理想遇挫,心灰意冷,“小确幸”则只是精神麻醉剂,以点滴小欢愉,忘记人生的无聊和痛苦,那么老先生们将不幸言中。但是,“小确幸”也可以是“郑重”的。“郑重”两字用得极好,既有认真珍视当下、抓住一切机会之意,也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之心。怀着一颗“郑重”的心享受“小确幸”,既自觉、踏实地去工作生活,又懂得体会日常的小幸福,开间咖啡店又何妨?
⑥倘能进入这样的人生状态,不仅青春无悔,遭遇的所有挫折也都是值得的了。
(选自2014年8月5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从“点滴小欢愉,生活小确幸”“个人小确幸,社会大不幸”“郑重看人生,何妨小确幸”三个语句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个语句,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
2.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议论思路。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任选其一,结合上面选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所选材料中的“小确幸”的看法。
【材料一】某日,小李情绪低落时,突然在宿舍的转角,见到一朵向日葵正金灿灿地迎着太阳开放,他的心情豁然开朗。所以至今,小李都很喜欢向日葵,每次看到向日葵,都会驻足欣赏一会儿,享受心里的“小确幸”,再启程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又充满了力量。
【材料二】现实生活中,小王常常失败,也没什么可以交心的朋友,很偶然的在一次网络游戏里,他遇上了几位网友,跟他们一起玩游戏给小王带来很多快乐。为了这份难得的“小确幸”,小王废寝忘食地沉浸在网络游戏中,他觉得自己已经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阅读《开窍的日子》,完成下列题目。
开窍的日子
舒乙①
①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②北京人,形容小孩处于懵懂状态,全然糊里糊涂,叫作“没开窍”。突然间,到了一定岁数,不知何故,小孩开了窍,前后判若两人,一下子变聪明了许多。大人对他的变化有明显感觉,于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孩子开窍了。
③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也发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
④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旁”,变成了“小兔”。
⑤抗战后期,我到了重庆北碚,在北碚朝阳小学念了4年,直至小学毕业。
⑥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起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仔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叫我读“b”“p”“m”“f”,我却一会“b”“p”“f”,一会“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 A(贻笑大方/不可救药)。
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地前进,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工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有发生似的。
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了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叫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字。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好玩好玩。
我们学生会自己制定一些规矩,上课不准迟到,每天轮流打扫教室,定期实行大扫除等等。对违规者要实行惩罚。
有一次,我自己违了规,倒了霉。北碚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自然博物馆,尤以生物学科的标本丰富多彩而著称。里面有一位科学家,叫施白南,是鱼类科学家。他是妈妈的老同学,常来我家走动,很爱孩子。有一天,他盛情邀请我们几个孩子去他家做客,说要做好吃的给我们吃,还要给我们看他的各种标本。这一吃,一看,就费了工夫。中午返校时便迟到了。按我们自己定下的规矩,迟到要罚跪。没办法,下了课,跪在黑板前示众,时间不长,三五分钟而已,丢了大脸,这叫 B(自投罗网/自食其果)吧,害得差不多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跑来“参观”。
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这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
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旦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裱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我坐在东边的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他手臂伸直,左手指着握铅笔的右手说:“看,前面的电线杆,反映在笔上是这么长,你把这段长度画在纸上,再把臂伸长,看前面那栋房子的高度在笔上是多长,再画下来,这就叫做比例;比例对了,画在纸上,就有了远近。”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的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他常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就是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带我去看他,是在一间山坡上特别黑的房间里。夏天父亲晚上乘凉时,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再用他自己的方式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腾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了的皮鞋后跟。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由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这就是我开窍的日子。
小学毕业了,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
注释①〔舒乙〕: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近年多次举办画展。
1.结合文意,在横线A和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没开窍”?请简要概括。
3.作者说“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父亲是怎样“顺其自然”的?请结合文中“画画”的事例简要说明。
4.作者为什么说“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回忆《陋室铭》,回答问题。
1.《陋室铭》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被后世称为“诗豪”。铭是刻在器物上的一种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称为一种____________。
2.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写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主旨句是:___________。文眼是:______。文章先用______(填修辞)引出,之后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说明“陋室不陋”,后来又用名贤______、_______(人名)自况,暗含自己的远大志向,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来画龙点睛,把“陋”彻底反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