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1.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3.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4.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5.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1.写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2.凄惨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3.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4.父亲温和善良、知书识礼、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5.“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 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解析】 1. 2. 3. 4. 5.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大事。

2.“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写得沉郁悲壮,“风飘絮” “雨打萍”分别比喻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 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 ________________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4) ________________ ,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5)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查看答案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查看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B. 执策而之(面对)

C. 不以千里也(著称)    D. 之不能尽其材(吃)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真无马邪                    言兹若人之俦乎

B. 执策而临                     先天下忧而忧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朝往,暮而归

D. 千里称也                   以是人多书假余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 《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 《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B. 《名人传》叙述贝多芬、罗曼·罗兰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构思巧妙,情节惊险。

D.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豪放派大词人,唐代文学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