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日过郡学①,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②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③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选自苏舜钦《沧浪亭记》)

【注】 ①郡学:即苏州府学宫。  ②崇阜:高高的土山。  ③并(bang):通“傍”。  ④杠:独木桥。  ⑤坳隆胜势:高高低低的地势。  ⑥北琦:北边曲岸上。碚,通“琦”。  ⑦川:水流。  ⑧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细微的数量。  ⑨磨戛:计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东草树郁然______      (2)其地______

  (3)至则洒然忘其______    (4)返思之汩汩荣辱之场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2)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沧浪亭的美景?(用原文语句回答)

4.文末最后一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1)看 (2)更加 (3)回去 (4)以前,从前 2.(1)我喜爱(这里),来回地走,于是用四万贯钱购得。 (2)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3.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4.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荣辱得失,鄙视官场,傲然自得的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顾”:看。“益”更加。 2.试题分析: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予”“隔”“鄙”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不亦鄙哉”疑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试题分析:题干“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沧浪亭的美景”。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找到答案区域的前提和基础。答案为“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4.试题分析:结尾意思大致是: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理解了文句就能归纳好答案: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荣辱得失,鄙视官场,傲然自得的情怀。 [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土山,宽阔的水面,不像城里。沿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 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都被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钱氏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隐约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 里),来回地走,于是用四万贯钱购得,在北面曲岸上构筑亭子,命名为“沧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影子在门窗之 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美丽宜人。 我常常乘着小船,用丝巾束着头发便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感觉自由自在,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人迹罕至,(我就)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得到了休息,那么心灵就不再烦扰;看到的、听到的没有邪恶,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钦⑤之,竞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李岕(jiè)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伶。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③呆白:苍白。  ④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⑤欱(hē):通“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万山雪(                 )        (2)余勉强举大觥寒(                 )

  (3)竞不醉(                 )        (4)直至山(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明月薄                   积雪欱

B. 浴雪立                   拖冰凌

C. 寒威所慑               中轩敞者舱(《核舟记》)

D. 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刀劈狼首(《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2)声为寒威所慑。

4.举例说明本文描写龙山冬景时的写法及作用。

5.选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有龙则灵                       (2)惟吾德               

(3)无案牍之劳形                   (4)四时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有仙则/卷卷有爷    B. 陋室/吾剑之所从坠

C. 答谢中书/家抵万金    D. 山川美/食不能尽其才

3.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填空与简答。

 (1)乙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                   _  ”和 “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简析。

 

查看答案

一件毛衣的温度

①19岁那年,我第一次去北京,为了挽救濒临死亡的爱情。事情终究还是发展到了那一步。任我在他校门口一直等着,他始终没有出现。深秋的夜静得出奇,寂寞的路灯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我流着泪,无奈地准备打道回府。

②等我到火车站,去南京的火车已走了。幸运的是,去上海的还有一班,半夜的时候,我坐上了去上海的列车。车厢里人很少,也很冷。心急来寻男友的我,竟忘记带件外套,只穿了件薄薄的长袖。一会儿的工夫,身上的鸡皮疙瘩像好斗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站出来。我把长袖拉得紧紧的,希望能将自己尽可能多地装进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鼻子开始发痒了,喷嚏一个接着一个地喷涌而出,还带着黏黏的液体。

③我四下寻看着,抱着一丝希望看看能否找到什么东西来御寒。当头转到左前方的时候,我发现45o角处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生在看着我。当我俩眼神交汇的时候,他赶忙将头低下,我没再理会,继续寻找着。再看到他的时候,发现他还在看着我,眉目微蹙着,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觉得奇怪,便仔细打量起他来。这是个长相不错的男孩儿,挺拔的身材,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因为瘦,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外套显得空荡荡的。

④可能感觉到我一直看着他,他微微抬起头盯着我,嘴微微蠕动了一下,又没了声响。随即,又低下头去。顺着他的眼睛看下去,我发现他一直盯着手中的袋子看,从我的位置处,可以辨别出袋子里装的是衣服。是衣服又怎么样呢?难道我要向别人借衣服吗?可是,寒冷一阵阵袭来,我越来越觉得冷,身上的温度越发的低了。心里的两个念头在不停地打架,“借”还是“不借”,抗争越来越激烈。最后,还是“不借”败了!

⑤打定主意后,我借着去厕所的名义,回来的途中,经过他的位置前,小心地问他一句:“袋子里的衣服可以借我穿下吗?等下车我就还你。”他猛然抬起头,瞪大了眼睛,又有些欣喜地看着我,拿出袋子里的毛衣。他红着脸说:“毛衣上有个小洞,你不介意的话,就穿上吧!”道了声谢谢,我拿着毛衣疾步回到位置上,立刻就将它套在身上。

⑥有了大大的毛衣,身子顿时暖了起来,一个个鸡皮疙瘩也像败军一样急急撤退了。等身子暖和起来,我才注意到毛衣的袖口处的确有个小洞,不大,但在一整片灰色中还是显得很扎眼,像个自卑的小孩子一声不响地躲在角落里。我看着那个手指般粗细的洞,幡然醒悟过来为什么他一直看着我又欲言又止的样子了。他一定早就觉察出我的处境,想借衣服给我,却又碍于衣服的不完美不好意思将衣服递上。瞬间,一股热热的东西在我心里来回翻滚起来……

⑦到南京的时候,他将毛衣留给了我,我没有拒绝,因为有毛衣的相伴,我不再感觉到寒意。

⑧至今,我还留着那件毛表。虽然它旧了,还有一个小洞。

⑨人生就是如此奇妙。一个陌生人与你相遇,只占你生命中短短的一寸光阴,有时却又显得如此珍贵。不知道,远方的他是否还记得自己的一件带着破洞的毛衣,给当时失恋的女孩儿带来多大的宽慰与温暖。

(选自《读者丛书》,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会儿的工夫,身上的鸡皮疙瘩像好斗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站出来。

3.选文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⑥段中那件毛衣虽然旧了,还有一个小洞,可为什么至今“我”还要留着它?

5.结合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男孩儿是个怎样的人。

6.选出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第①段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冷清、寂静的气氛,烘托了“我”接受了失恋这个事实后平静的心情。

B. 选文第③段和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互照应。

C. 选文第④段中“他微微抬起头盯着我”中加点的“盯”字传神地写出男孩儿特别想把衣服借给“我”的心理。

D. 结尾段写出了“我”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我”对男孩儿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查看答案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加点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C. 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D. 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查看答案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名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汩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名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即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善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选自肖群忠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释】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到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你的认识是              

                         。(不超过25字)

2.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忠”的时代价值的。

3.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