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

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

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②③段,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

2.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1.“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2.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3.示例: 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 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 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论据的内容以及论据的作用(证明观点)。只要细读本文②③段,按要求提取信息即可: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2.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答。“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明显的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3.试题分析:通过阅读原文,找到答案区域是关键。主要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要点应该是: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 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它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对宇宙认知的独特性。中国古代文献很早就有了关于“节气”的记载。春秋时期的文献就已提出“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了后来的《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公元前104 年,由邓平等人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这样,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人们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黄道平面轨道图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生存能力明显增强,自然时间的变化对人的影响也相对减少。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而言,又有哪些积极意义呢?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比如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插柳、荡秋千等习俗;再如冬至也叫“冬节”,很多地方的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外,还会穿上新衣,全家团聚,置酒备筵,以示庆贺。这些活动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不绝。

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的“时间文化”。它至今仍然是我们中国人把握作物生长时间、观测动物活动规律、认识人的生命节律的一种文化技术。例如中医的季节用药习惯与治疗方式,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于2016年11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它的影响力,增强对它的保护力度,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文化部等单位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政府将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图中所示八个节气点的命名依据。

2.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判断【链接材料】中描写的景象属于哪个节气,并陈述三条理由。

【链接材料】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节日坊市卖稠饧②、麦糕、乳酪、乳饼之类。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诸军禁卫,各成队伍,跨马作乐四出,谓之“摔脚”。其旗旌鲜明,军容雄壮,人马精锐,又别为一景也。

(选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注:①[遮映]掩盖,遮蔽。②[稠饧(chóu xíng)]一种厚的饴糖。

3.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将“二十四节气”申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做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怯怯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女儿失望地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愤愤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1.“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 分)

五岁时

 

七岁时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九岁时

 

十一岁时

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2.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小题。

1.东吴使者到了荆州,拜见关羽。关羽看完请柬,就对来人说:“既然是子敬相请,我明天过江赴宴就是。”使者告辞而去。

2.关平说:“鲁肃相邀,必无好意,父亲为什么要答应?”关羽笑着说:“这定是因我不肯还三郡,故令鲁肃邀我赴会,好索要荆州。我若不去,会说我胆小。明天我坐小船过江。”

3.关平劝说:“父亲不要以万金之躯,亲赴虎狼之穴。这样做恐怕也有违伯父的重托!”关羽大笑说:“我在千军万马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怎么会怕江东群鼠?”

4.次日,鲁肃见江面上划过来一只小船。船上飘着一面绣有“关”字的红旗。关羽头戴青巾,身穿绿袍,坐在船上。周仓手持大刀,还有八九个关西大汉,都挎着腰刀,站在关羽周围。

5.在临江亭里,鲁肃和关羽叙了礼,便分宾主入座。鲁肃是个老实人,频频劝酒,只见关羽谈笑风生,旁若无人。鲁肃心中有事,见关羽这样镇静,也十分惊讶。

6.酒过数巡,鲁肃鼓起勇气对关羽说:“    !”

7.关羽笑着说:“这是国家大事,不便在酒席上商谈!”鲁肃却一本正经地说:“令兄已答应先还三郡,只是将军不肯,这恐怕在道理上说不过去吧!”

8.关羽说:“两家同心破曹操的,我们又不是无功受禄。”鲁肃说:“令兄不还荆州,将军也有此意,难道不怕天下人耻笑?”

 

9.关羽笑着说:“兄长的事,我怎么能够管他呢?”鲁肃正要说话,忽然台阶下有人大声说:“天下的土地,向来是归有德行的人,岂能是你东吴才能有?”

 

 

(1)连环画讲的是关羽             的故事。在鲁肃和关羽的交谈中,鲁肃一步步地追问,而关羽侃侃而谈,轻描淡写地化解了鲁肃的责问,也讲清楚了不归还荆州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关羽的                 特点。

(2)根据前后连环画的内容,补全第6幅中鲁肃的话。

(3)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战略要地,曹操、刘备、孙权对荆州都是势在必得。他们围绕荆州发动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如             。荆州因此闻名遐迩,随之产生了很多与荆州有关的成语、歇后语等,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4.25)

《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乾·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合以上说法,分析“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

    邹忌八尺有余    修:

    徐公来,视之    孰:

    宫妇左右莫不王    私:

    寡人之耳者    闻: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所谓战胜朝廷    苟全性命乱世

B. 妻曰    专利三世矣

C. 上书谏寡人    陈胜,阳城人也

D. 齐国美丽者也    客美我者

3.把第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