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憧憬的东西,我们会去找寻;我们迷失的东西,我们会去找寻。请以“找寻一盏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下列小题。
这一天,她正跪在那里虔诚地向上帝祷告,外祖父闯了进来,吼道:“上帝来了!老婆子,着火了!”
“什么?啊!”外祖母“腾”地一下从地板上跳了起来,飞奔而去。
“叶芙格妮娅,把圣像像下来!”“娜塔莉娅,快给孩子们穿衣服!”外祖母大声地指挥着。外祖父则只是在那里哀号。我跑进厨房。向着院子的厨房被照得金光闪闪,地板上飘动着闪闪烁烁的红光。雅可夫舅舅一迎穿靴子,一边乱跳好像地上的黄光烫了他的脚似的。他太喊:“是米希加放的火!他跑啦!”
“混蛋,你放屁!”外祖母大声申斥着他,出手一推,他几乎摔倒。
染坊的顶子上,火舌舒卷着,舔着门和窗。寂静的黑夜中,无烟儿的火势,如红色的花朵,跳跃着盛开了!黑云在高处升腾,却挡不住天上银白的天河。白雪成了红雪,墙壁好像在抖动,红光流泻,金色的带子缠绕着染房。突突、嘎吧、沙沙,哗啦,各种各样奇异的声音一齐奏响,托此把染房转饰成教堂的圣壁,吸引着你不由自主地想走过去,与它亲近。
我抓了一件笨重的短皮大衣,把脚伸进了不知道是谁的靴子里,吐噜吐噜地走上台阶。 门外的景象实在太让人震惊了: 火蛇乱窗窜,啪啪的爆裂声和外祖父、舅舅、格里戈里的叫喊声响成了一片。外祖母头顶一条空口袋,身披马被,飞也似地冲进了火海,她大叫着:
“混蛋们,硫酸盐,要爆炸了!啊,格里戈里,快拉住她,快!”
“哎,这下她算完啦…… ”外祖父狂叫着。外祖母又钻了出来,躬身快步、两手端着一大桶硫酸盐,浑身上下都在冒烟。
“老头子,快把马牵走”外祖母哑着嗓子叫喊:还不快给我脱上来,瞎拉,我都快着了!"格里戈里用铁锹铲起大块儿大块的雪往染坊里扔着。舅舅们拿着斧头在他身边乱蹦乱跳。外祖父在忙着往外祖母身上撒雪。外祖母把那个桶塞到雪堆里之后,打开了大门,向跑进来的人们鞠着躬: “各街坊邻居,快救救这大火吧!马上就要烧到仓库了,我们家就要被烧光了,你们也会遭殃的!来吧,把仓库的顶子扒掉,把干草都扔出去!格里戈里,快!雅可夫,别瞎跑,把斧头拿来,铁锹也拿来!各位各位,行行好吧,上帝保佑!”
外祖母的表现就像这场大火本身一样特别好玩。
大火好像抓住了她这个一身黑衣服的人,走到哪儿都把她照得通亮,她东奔西跑,指挥着所有的人。
(高尔基的《童年》节选)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外祖母“腾”地一下从地板上跳了起来,飞奔而去。
(2)染坊的顶子上,火舌舒卷着,舔着门和窗。寂静的黑夜中,无烟儿的火势,如红色的花朵,跳跃着盛开了!
3.节选的文字着力刻画了外祖母怎样的性格? 结合《童年》这部小说,说说外祖母给了阿廖沙怎样的人生影响。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下列小题。
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①前两天,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两度提及阅读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在以经济、环保、外交等硬话题为主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实际上,从全社会来看,我们的全民阅读量长期低迷。形不成氛围,究竟是什么原因?
②说到底,是对阅读的认知、需求发生了扭曲。
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看书,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享用。阅读不再是看书,而是查书。前者是闲来无事,随手翻书,兴之所至,悦而受之;后者是火急火燎,急用先学,要啥找啥,追求速成。结果,一种是长期积淀,成为精神财富,受益终身;一种是狗熊掰棒子,一次性消费,舟过水无痕。阅读层次的高下立判。
④要命的是,这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一百四十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⑤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⑥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⑦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⑧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在话下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四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提到“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什么是“无用之书”?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多读无用之书”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下列小题。
酸碱食品与健康
①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②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③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④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⑥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如果成酸元素过多,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⑦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降低抵抗力,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阅读文章第②③段,仿照“酸性食品”的定义,给“碱性食品”下一个定义。
酸性食品是一种富含磷、硫等酸性元素,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的食品。
2.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
3.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文中知识,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危害,并提出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得更好,不断调整改变饮食习惯,喝水就让他们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吃饭更是顿顿精米白面、鱼肉海鲜,以为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日:“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日:“我何如主?”皆日:“仁君。”任座日:“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日:“仁君也。”文侯日:“何以知之?”对日:“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分两处)。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
2.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语词。
(1)命驾将适野(_________) (2)知文侯以讲于己也(__________)
(3)乃往,身自罢之(_________) (4)文侯怒,任座趋出(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由是始大于三晋
B. 克之,以封其子击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文侯应之亦然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D. 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5.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魏文侯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_________”字总领全文,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 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 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 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