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黔之驴》完成以下小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

阅读《黔之驴》完成以下小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写出文中所缺的语句。

2.给加点字注音。

(1)蔽林间______    (2)稍近益______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好事者船载入     为神

B. 大物也           往来视之

C. 无可用           非显者刺,门钥不得出

D. 稍出近之             然往来视

4.翻译句子。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5.“庞然大物”驴子最终被老虎吃掉了,生活中有像驴子这样的人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1.甚恐 ;因跳踉大 2.kuīxiá 3.D 4.渐渐地靠近驴,态度更随便,碰撞、靠近、冲击、冒犯驴,驴禁不住愤怒了,用蹄子踢老虎。 5.有。如,那些盲目自负,不了解自己本领有限,却靠外界的优越条件来逞强、炫耀的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人;自己没什么本事,却凭家世背景四处欺压别人的人,等等。可以这样对他(她)说:一个人若没有真实的、过得硬的本领,却一味地依赖“外表”的强大吓人、欺人,便迟早会像黔之驴那样落得可悲下场的。 【解析】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联系上下文,写出相关的语句,注意语言点要准确,不能出现错别字。应补充的句子是:甚恐 ;因跳踉大。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本题为现代文章不常见的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3.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解答时,要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再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都是代词,指“黔之驴”。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如:狎:态度随便。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如,那些盲目自负,不了解自己本领有限,却靠外界的优越条件来逞强、炫耀的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人;自己没什么本事,却凭家世背景四处欺压别人的人,等等。可以这样对他(她)说:一个人若没有真实的、过得硬的本领,却一味地依赖“外表”的强大吓人、欺人,便迟早会像黔之驴那样落得可悲下场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推荐阅读。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作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那唐僧那里肯信,只说是个好人。……行者又发起性来,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蛤蟆,满地乱跳。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行者就叫:“头疼,头疼!莫念,莫念!有话便说。”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

(2)上文是小说第27回的节选,该章回叙述的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叫做_______

(3)文段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妖精的主要性格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空。

①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

②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呼相应湘江阔,____________。(郑谷《_____》)

④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______》)

 

查看答案

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订正。

(1)要想观察清楚它们在空中的舞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在早上,乘它们打瞌睡时抓了四对,关进宽敞的铁丝网里,再放点松枝进去让它们歇息。

(2)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拘。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优然自得地啃着竹枝:……

错别字:_____   _____   _____   _____

改  正:_____   _____   _____   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繁yǎn______     zhé______伏     点zhuì______     天fù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完成第下面小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 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 、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文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5.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