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口语交际 阅读下面一段话,结合你平时了解的有关知识,为同学们讲述一个有关人民英雄...

口语交际

阅读下面一段话,结合你平时了解的有关知识,为同学们讲述一个有关人民英雄的故事,引起我们去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趣。

又到了春意盎然的时节,很多家长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出门旅游了,大家都会去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我想很少有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参观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视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给分,只要能叙述一故事就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为同学们讲述一个有关人民英雄的故事,引起我们去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趣”。人们英雄示例:1、懂存瑞,在抗美援朝战场手脱举雷包炸碉堡。2、王成,手持爆破筒冲进敌人堆,与敌人同归于尽。3、王二小,牺牲自己把敌人引向我军包围圈。4、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我军,被火在燃烧了30多分钟牺牲。5、杨思根,为保住阵地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以“不要等到……”为话题的一段话,请顺着思路在横线上续写。
不要等到孤独时才想起朋友;不要等到失败时才去想起他人的忠告。

 

查看答案

默写。

(1)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词中,写春雨的句子很多,请你默写出两句。 (所写的句子中须含有“雨”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古诗词中含有“鸟”字的诗句两句,(不限课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默写你学过的李白的诗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拼音所代表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框内。

在hào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十个朝代和政权先后在此建都。许多chì chà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líng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周定舫 《巍巍中山陵》)

 

 

 

 

 

 

 

查看答案

读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我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去瞻仰纪念碑。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我不敢说倒背如流,起码是牢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的体会更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一片多么恢宏的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1.作者到南泥湾前后,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纪念碑前看到“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为什么会“怦然心动”?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末尾的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5.清明节,在祭扫烈士墓之时岁你站在墓碑前,会想到些什么?

 

查看答案

(1)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2)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3)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4)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山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10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担架、农民运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__________幅浮雕,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自然段的第(1)句侧重_________,第(2)句侧重_________,第(3)句侧_________,第(4)句侧重于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破折号的作用_________ “八一南昌起义”上的引号表示 _________

4.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短语为两幅浮雕命名__________________

5.碑身正面的三块浮雕在雕刻时是按_________顺序安排的,作者在介绍时先介绍中间,然后介绍两边两块,这采用了_________顺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