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代一代的春天 丁立梅 ①春天的冷,到底有限得很,...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代一代的春天

丁立梅

①春天的冷,到底有限得很,几番风雨后,气温回升。沉睡了一冬的虫子们不老实了,一个个争先恐后要出来。我在阳台上小坐,看到一只睡醒了的蜜蜂,在窗户的缝隙间,探险般的,左冲右突。也见到一只蛾子,在我养的一盆瑞香的叶子上,跌跌撞撞。等到它们全部爬出来,天下便都是春的了。春天是被虫子们驮在身上的。

②走过一片草地,草看上去仍是枯黄的。但当你蹲下去细看,发现草根处,已然冒出点点的新绿来。那么稚嫩,柔软,婴儿的眉睫似的。你知道,用不了多久,那绿,便茁壮起来,世界将是新绿的一个世界。

③一些树,不动声色地在进行着一场新老更替,老叶褪去,新叶长出来,譬如樟树,譬如广玉兰。生与死的交接如此自然而然,几乎不着痕迹。你仰头微笑着看一会儿,感动了。垂柳的变化最是明显,满身缀着嫩黄的芽。这个时候,最适宜远观了。你在某个桥头站定,微风拂过你的脸,拂过河堤两岸。千万条柳枝一齐随着风舞动起来,缭乱缤纷,烟一般缥缈。“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唯有柳了。

④紧接着,桃花该开了。梨花该开了。菜花该开了。花一个接着一个。不,不,一个接着一个太慢了,哪里等得及?是要一哄而上挤挤闹闹登场的。于是乎,好颜色被抖落得满天满地,天地一片斑斓。忙不过来的是人,踏青去!赏春去!看梨花。看桃花。看菜花。春天端出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盛宴,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

⑤说到味觉,就闻见了荠菜香。这个时候,荠菜正当时。去野地里寻荠菜是一大乐事,吃荠菜则是另一大乐事,鲜嫩的荠菜可拌可炒可烧。若把荠菜剁碎了,和些肉末子,那是包春卷最上好的料。不得不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在吃上玩尽智慧,居然想出包春卷。人的心真是贪得可以,把春天卷进去,卷进去,春天就溜不走了。

⑥心情无端好起来。春天的阳光,照到心底去了,人的脸上不知不觉焕发出笑容来。路上遇见,都是一脸春天的模样。天蓝云白,水秀草青,这个时候的人多亲切多慈善啊。

⑦小母亲坐到阳光下,教她的幼儿学唱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母亲问孩子,宝宝,这里的春天美不美呀。孩子咿咿呀呀。小母亲笑了,接着唱,声音温柔得挤得出水来。她低头看向孩子的眼神,是永远的春天。一代一代的母亲,一代一代的幼童。一代一代的小燕子,拂柳穿檐,喜乐汤汤。一代一代的春天!

1.有一首歌唱道:“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作者笔下的春天在哪里呢?请你结合选文,仿照歌词,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作者笔下的春天。(写出三句即可)

2.第二节划横线的句子对早春的草色的描写,让我们想起了韩愈哪一句古诗?丁立梅的描写与韩诗各具情致,请你分别说说韩诗和划横线句的妙处。

3.“贪”是一个贬义词,作者在第五段电说“人的心真是贪得可以”是为了批评人类的贪婪吗?如果不是,请你说说“贪”字的妙用。

4.联系文章内容,指出“一代一代的春天”的具体内涵。

 

1.示例:春天在虫子们的苏醒里,春天在稚嫩的新绿里,春天在飘渺的柳烟里,春天在斑斓的花海里,春天在鲜嫩的荠菜里,春天在人们的笑脸里,春天在母亲的眼睛里。 2.让我们想起“草色遥看近却无”。古诗句与划线句都是从视觉角度写早春的草色,但由于视觉角度的不同,视觉效果也会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远看绿朦朦,走近粗看却无踪(若走近低眉细细瞧,嫩芽已出春来到)。远有近无,含有对比,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在久盼中突见草色的无限喜悦之情。划线句是蹲下细看,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的新绿比作婴儿的眉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新绿的稚嫩、柔软,表现了作者的怜爱与内心的喜悦。 3.贬词褒用,“贪”突显人们对春天的热爱、赞美和留恋之情。 4.要联系内容从自然和人两个角度来写,每个角度2分。 示例一:1、枯草处已有新绿,樟树在悄悄地进行新老交替,对自然界而言,春天是一代一代更替的。2、一代一代的母亲,一代一代的幼童。一代一代的“小燕子”的歌谣在春天里传唱,对人而言,生命的春天也是一代一代更替的! 示例二:新生的小草跟婴儿的眉睫似的,树木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新旧交替,对自然界而言,春天是一代一代更替的;一代一代的母亲,一代一代的幼童,一代一代的“小燕子”的歌谣在春天里传唱,对人而言,生命的春天也是一代一代更替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句子仿写和文章内容概括的考查,回答时注意语义一致,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尽量运用同样的修辞手法。春天就在草根的新绿里;春天就在盛开的春花里;春天就在人们的笑脸上。 点睛:仿写句子原则是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努力创新。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理解。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本题中,韩愈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言简意赅,质朴平易;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形象地写出春草嫩绿柔软的特点,既有视觉也有触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贪”的意思是贪婪,在文中“不得不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在吃上玩尽智慧,居然想出包春卷。人的心真是贪得可以,把春天卷进去,卷进去,春天就溜不走了”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喜爱到想把春天留下来,是人们对春天的留恋。 4.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去分析。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的含义要注意表面意和深层含义,本题表层含义:自然界的春天是一代一代更替的;深层含义指一代一代的母亲,一代一代的幼童,一代一代的“小燕子”歌曲传唱,对人而言,生命的春天也是一代一代更替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吴广以为(《陈涉世家》)

B. 众议举宠为督      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C. 不求达于诸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桃花源记》)   

D. 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头(《小石潭记》)

2.译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3.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认为诸葛亮是个安贫乐道的君子,选文哪句话表现了诸葛亮是刘禹锡眼中的君子?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

《与朱元思书》中表现作者对追名逐利的官场的蔑视,流露出作者退隐避世的情感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诗句填空。

①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③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陶渊明《桃花源记》)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⑥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与表达。

当前,许多地区加大力度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如果你作为一名志愿者,去劝说一位正要闯红灯的中年妇女,你应该说:                              

 

查看答案

名著考查。

①《二十四孝图》是鲁迅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其中让鲁迅最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哪两个故事?

②简述《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调芭蕉扇的经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