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文题一:真情在生活中流淌 文题二: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

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文题一:真情在生活中流淌

文题二: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我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访问某位登山专家。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我怀疑地问。“往山顶走,固然可能风雨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

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要求:①以上两题任选一题写作。

②抒写真情实感,力求有新意。

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

④汉字书写整洁清晰美观,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真情在生活中流淌 人们总是沉浸在过去的美好中,却往往忘记了现实的关爱,其实只要用心去观察,总会发现流露在生活中的真情。 真情流淌在母亲指间。 姚厚芝,为子女筹集学费,耗时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又怎能忘记,她在身患绝症啊!世上又有哪个母亲不是为自己的子女呕心沥血,子女是她们生命的延续,为了子女,她们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他们撑起了一片天。无论何时,何地,母亲的怀抱都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每次出门前的一句路上小心,每次回家后的一碗面条,一砖一瓦加固着这座港湾。 大爱无疆,亲情无价,母爱无私。 真情流淌在老师翻山越岭的脚下。 格桑德吉,被族人亲切的称为“护梦人”。她放弃工作只身来到偏僻的小村教书,只为让孩子们学到知识,而自己的女儿却只能一年见一面。这是一个老师最伟大的奉献,每次讲完题的一句是否清楚,每次进考场前的一句放松,细致的散发出一道道无微不至的阳光般的关心;入微的流露出一种深厚的师生情。老师们把用自己关怀的雨露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他们,是所有学生的“护梦人”。 大爱无疆,师生有情,师恩难忘。 其实,抱着一颗善良的心,就会看到自己的身边有那么多的感动,希望在将来,有更多的真情流淌在更多人的生活中! 【解析】试题分析:“真情在生活中流淌”,这个题目引导学生梳理回味自己的生活,选取其中最有真情的事件。所选事件中必然包含着独有的美好、快乐、幸福……诸多美好的感受,品味这些事件、品味这些情感就是品味自我的人生。所以,这个文题就是要求学生以深情细腻的笔触写自己的一段或几段经历,借这个时刻重温那些充溢真情的往事,表达对生活美好的赞美,表达对生活的感激,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一份如此充满人文情怀的中考语文试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终生的、长远的,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必将是恒久的、深刻的。“流淌”二字,这两个字会引导学生努力地用优美、细腻、真挚的语言再现生活中的美好经历与情感,会使文章意境更加温馨,使人感到小作者们借助语言文字表现出的一种情感缓缓流动之美。 点睛: 《真情在生活中流淌》这一文题在选材上没有障碍。孩子们日积月累的生活素材会顿时涌集脑际,供选择,任驾驭。每个人生活中都会得到各种关爱,感受各种真情。这些或来自于家庭的亲情,或来自于同学的友情,或来自于恩师的师生情,抑或是陌生人给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很多孩子常常忽视身边的有形无形的爱,这道作文题就是让学生认真回顾生活,真心体会自己得到的关爱,然后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写下这份真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恩。只要孩子们能够用心体悟、下笔成文,就将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无论是师生之情还是父母之爱都可以在心中流淌,诉诸笔端,学生可以以记叙为主,抒情为辅。在写作中要力求做到选材新颖,力求做到选材真实,凸显真情实感,力求做到选材典型,以一当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为弘扬传统文化,学校特举办“走近端午,感受传统文化”的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⑴【活动一 节日传说】

端午节,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很多,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为了纪念

         (历史文化名人),以后便把每年农历         ,定为端午节。

⑵【活动二 风俗习惯】

端午节这一天,大江南北的人们有哪些风俗?请列举其中两种。

⑶【活动三 发表见解】

近年来,我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一些尴尬:节日气氛越来越淡,年轻人不懂得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圣诞节受到都市男女青年的热捧,而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受到冷遇;热衷于情人节,忘掉了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七夕节……

某网站针对此种现象向网友征集留言,请你在下面写下你的留言。(不少于6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操切齿曰:“陶谦纵兵杀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军,洗荡徐州,方雪吾恨!”遂留荀攸、程昱领军三万守鄄城、范县、东阿三县,其余尽杀奔徐州来。夏侯、于禁、典韦为先锋。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

1.选文出自名著            ,作者是          

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3.在本段情节中,集中体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在这部小说的其他情节中也有曹操这一性格的体现,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马的眼镜

莫言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办文学系,徐怀中老师是首任主任,我是首届学员。他确定的教学方针以及他为这届学员所做的一切,却让我们一直牢记在心。今年三月初,在文学系的讲座上,我忆起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给我们讲课的事,虽寥寥数语,但引发了怀中老师的很大感慨,于是,我就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往事,以防遗忘。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徐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记得在下课前他还特意说:我读过你们的小说,发现你们都把“寒”毛写成了“汗”毛,当然这不能说你们错,但这样写不规范,接下来他引经据典地讲了古典文学中此字都写作“寒”,最后他说,我讲了这么多课,估计你们很快就忘了,但这个“寒”字请你们记住。

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呢? 是让我们知道他寒心了吗?还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

其实,我从吴先生的课堂里,还是受益多多的。他给我们讲庄子的《秋水》和《马蹄》,我心中颇多合鸣,听着他绘声绘色的讲演,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故乡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野马奔驰的情景,还有河堤决口、秋水泛滥的情景。后来,我索性以《马蹄》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以《秋水》为名写了一篇小说。《马蹄》发表在1985年的《解放军文艺》 上,《秋水》发表在1985年的《莽原》上,这都是听了吴先生的课之后几个月的事儿。

这两篇作品对我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蹄》表达了我的散文观,发表后颇受好评,还获得了当年的“解放军文艺”奖。《秋水》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名称,从此,这个“高密东北乡”就成了我的专属文学领地。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我是在《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中第一次写下了“高密东北乡”这几个字,在国内外都这样讲,后来,我大哥与高密的几位研究者纠正了我。《秋水》写了在一座被洪水围困的小土山上发生的故事,“我爷爷”“我奶奶”这两个“高密东北乡”的重要人物出现了,土匪出现了,侠女也出现了,梦幻出现了,仇杀也出现了。应该说,《秋水》 是“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篇章,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我当时也许想到了据说黑格尔讲第一课时,台下只有一个学生,他依然讲得慷慨激昂的事,而我们有五个人,吴先生应该满足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哐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

“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寥数语       ②河        ③泛     ④奔

2.请简要回答本文写作的缘由。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

4.吴先生讲授的《秋水》和《马蹄》给作者带来哪些影响?

5.当吴先生讲课结束,为什么作者“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6.简要分析吴先生的形象。(答出两点即可)

7.对于作者将“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一事,吴先生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焚券了债

隋李士谦有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焚券,曰:“债了矣,勿为念也。”遂令罢去。

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拒之不受。或曰:“子多阴德矣。”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人所不知,谓之阴德。今吾所为,皆子所知,何阴德之有?”

【注释】 ①李士谦:隋初人。②不登:不好。③图:打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于是召债家         ②曰:“子多阴德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3.李士谦的善举令人敬佩,文中表现了李士谦哪些美好品德,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欣然起行(        )           ②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④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作者“欣然起行”是为了寻找快乐,而为何又有“念无与为乐者”的感慨呢?

4.本文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写景的妙处。

5.有人评价本文的主题“就是美景与闲心的遇合”。请结合本文创作背景,谈一谈你对“闲心”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