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人生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甚或一句话.一本书、一则故事、一个微笑、一种执卷...

人生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甚或一句话.一本书、一则故事、一个微笑、一种执卷

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内心,启迪你的灵魂,点亮你的心灵。

要求:①以“点亮心灵的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入

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点亮心灵的灯 在这繁花似锦的青春中,我相信每个人都绝望过,都放弃过吧。但又是什么是你站起来了呢?我想是人生的一个介质,这个介质可以是亲密朋友的安慰,也可以是一句名言,甚至可以是一个动作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雨天,她像往常一样坐在家门口等着父亲的归来。直到夜深了,巷子里静得可以听见那密密的雨在空中划过的声音。 突然在深巷的尽头有一个身影朝这里奔跑,她把所有的希望都负之那个身影。可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是她家邻居老李。他不知怎么了心怦怦直跳!果不其然,老李一边跑一边喊:“不好了,丫头,你爸在回家的路上让车撞了。” 天哪!他几乎晕倒了,他自幼丧母,从小便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这次,父亲出了车祸,犹如天塌下来般。从此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从小品学兼优的她,一落千丈,犹如丧家之犬般。整天精神恍惚,不务正业。以前在老师眼里犹如神童般,可现在,是一个人人避之的坏学生。 那天清晨,她像往常一样,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来到学校。可不同的是,学校喇叭里响起了一阵歌声: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她的心顿了一下,那首歌钻进她的耳朵,透过她的脑袋,穿过她的心,在她的心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 上课,他仍没有听课,但她在抚摸那道疤痕,悄悄地,她哭了,他将从前所有错误决定随泪水带走。 从此,她的脸上又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你是否也像她一样,虽然经历不同,但你也像她一样坚强地走了出来,焕发出自信的光芒。 而你这个点亮心灵之灯的介质又是什么? 【解析】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点亮心灵的灯”意味着可以驱赶黑暗,照亮前行的路。那么,“点亮心灵的灯”,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比喻可以驱赶心灵黑暗,照亮人生前行之路的事物。“心灯”可以是父母及老师的鼓励,自然之物给你的感悟,自己精神世界中的理想、诚信、宽容、善良、坚强、关爱、追求、希望、自信、淡泊名利、爱国……都是能照亮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盏明灯。这道作文题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都容易写出好文章来,但要注意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基本规范。记叙文要有曲折的情节,要有描写生动,至少有一两处细节描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外阅读

                                    洁净之莲

                                     张佐香

    ①莲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情影,

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越心。

②一湾碧水澹澹,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淋。(A)那水的绿啦,绿得蓬勤,绿得纯正,绿得深

迷,绿得温柔,绿得恬推、绿得醉人,绿锦缎似的术面之上,洁净的莲亭事如盖。碧波有幸,能

照它的影;鱼儿有幸,能吻它的足。莲与碧水结下不解之缘,涟漪了整个夏季。

③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其间,有一支支或白或粉或嫣红的花,在满

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隐现。莲的身上不曾沾染一星尘埃,瘦长的腰身烤烤熔婷,在风中故摆,韵

致绝住,红莲穿破碧波,等着炽烈的火焰,通出明丽的色调。白莲冰肌玉肤,素巾编袂,一派清

远的风度。每米莲花都仰着脸,专注而矜持,每张脸都不重复。偶尔微风拜访,举起一张张阔大

圆滑的绿叶,漾起无边的清凉。莲的芬芳,香气盘桓,久久不肯逸去。那摇曳着交叠的红、白、

绿,荡漾起袅象的更加动人魂魄的娇媚,染满我的心壁。

④我尤爱月光下的白莲,我疑心那白荷的峻洁品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B)我仿佛看见蓝

就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着四周的露水的月光,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级。碧水之下,是

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泥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

⑤莲塘流动着令人心神摇荡的优美。走过莲塘的人,谁都无法拒绝,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其

中.莲也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透露洁净清爽之意。

⑥文人墨客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王维有“莲动下渔舟”的闲适情怀,李

白有“清水出芙蓉”的审美雅趣..…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莲的清香,诠释了莲的品格与精神。

⑦垂暮之年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把清淡素雅的莲作为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用颜料把莲

塘上众多的瞬间和形象永久地凝固在画布上。终于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混

点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亘古与莲相伴。

⑧莲的精魂,如一帧写意水墨画,在馥郁的莲的气息中,我渐静、渐净,心扉突然洞开,心

渐渐空出来。它以菩提树的身影摇曳出我心中的清凉,它似晨钟幕鼓,击出清风竹韵;他似圣洁

之水,涤净尘间的污浊。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得见心灵的纯正,被统正

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拥有莲的慧心,做洁净的人。

1.文章“洁净之莲”中莲的“洁净”体现在哪两个方面?请具体说明。

2.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文中有A、B两处画线的句子,请选择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

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开出“洁净之莲”?(写出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忧憾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

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革一下,给屋顶加

点儿革,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地学

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

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

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

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

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

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

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

开”。

1.推动这篇小说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B. “我”和老余的谈话

C. 瑶族老人的出现    D. 小茅屋的启示

2.选段中插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拉起车来,他还比一般的车夫跑得麻利,可是他不再拼命地跑。在扬弯抹角和上下坡儿的时

候,他特别的小心。几乎是过度的小心。有人要跟他赛车,不论是怎样地逗弄激发,他低着头一

声也不出,依旧不快不慢地跑着。他似乎看透了拉车是怎么回事,不再想从这里得到任何的光荣

与称赞。

在厂子里,他可是交了朋友;虽然不大爱说话,但是不出声的雁也喜欢群飞。再不交朋友,

他的寂寞恐怕就不是他所能忍受的了。他的烟卷盒儿,只要一掏出来,便绕着圈儿递给大家。有

时候人家看他的盒里只剩下一支,不好意思伸手,他才简截地说:“再买!”赶上大家赌钱,他不

像从前那样躲在一边,也过来看看,并且有时候押上一注,输赢都不在乎的,似乎只为向大家表

示他很合群,很明白大家奔忙了几天之后应当快乐一下。他们喝酒,他也陪着,不多喝,可是自

己出钱买些酒莱让大家吃。以前他所看不上眼的事,现在他都觉得有些意思一一自己的路既走不

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做得对。朋友之中若有了红白事,原先他不懂得行人情,现在他也出上四

十钢子的份子,或随个“公议儿”。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他明白了这些

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在这里人们是真哭或真笑,并不是瞎起哄。

那三十多块钱,他可不敢动。弄了块白布,他自己笨手笨脚地拿个大针把钱缝在里面,永远

放在贴着肉的地方。不想花,也不想再买车,只是带在身旁,作为一种预备——谁知道将来有什

么灾患呢!病,意外的祸害,都能随时的来到自己身上,总得有个预备。人并不是铁打的,他明

白过来。

快到立秋,他又拉上了包月。这回,比以前所混过的宅门里的事都轻闲,要不是这样,他就

不会应下这个事来。他现在懂得选择事情了,有合适的包月才干;不然,拉散座也无所不可,不

像原先那样火着心往宅门里去了。他晓得了自己的身体是应该保重的,一个车夫而想拼命一一像

他原先那样—一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经验使人知道怎样应当油滑一些,因为命只有一

条啊!

1.以上选段出自哪部名著?从作品的题目中你能读出哪些内容?

2.选文中的“他”对待拉车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你用一句话写出自己阅读这部作品后的感受。(可从主题、写作特点或语言中任选一个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希望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圆,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晚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失十中八九,但微领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念然曰:“尔安

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

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纪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善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样数小舟,曳铁纪,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漫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咕,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底断款?

1.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射/不亦精乎    B.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果/得于数里外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但微____      (2)以酌油沥之____

(3)山门于河____  (4)非木柿____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顺流下矣②钱覆其口

B. ①其反激力②何陋

C. ①肃拜蒙母②反溯流逆上矣

D. ①笑遣之②钱不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体现卖油翁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都用原文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