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1.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王始不用非    B. 韩王始/不用非    C. 韩王/始不用非    D. 韩王始不用/非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喜()   数___    恨()    遗()

3.翻译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4.通读选段,试分析秦王的特点。

 

1.C 2.喜(爱好喜爱) 数(多次) 恨(遗憾后悔) 遗(给予) 3.现在大王不任用他,把他留了很长时间再放他回去,这是自留祸患啊,不如找出他的过错依法处死他。 4.示例:求贤若渴,雷厉风行,轻信谗言,知错能改 【解析】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 译: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用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是贤能之士,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有人把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书,说:“唉呀,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撰写的书。”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韩国。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等到情势吃紧,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他,还没被信用。李斯、姚贾嫉妨他,在秦王面前底毁他说:“韩非,是韩国贵族子弟。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的祸根啊。不如给他加个罪名,依法处死他。”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下令司法官吏给韩非定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陈述是非,又不能见到。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韩王始不用非”意思是韩王起初不重用韩非,根据意思应断句为“韩王/始不用非”,故选择C。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恨”的意思是遗憾后悔。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用”是任用的意思,“患”是祸患的意思,“过”是过错的意思。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仔细阅读文章,通译全文,可以看出秦王求贤若渴、雷厉风行、轻信谗言,却能知错而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小题。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春光好。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词皆写春光,上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下片写对春天总的印象。

B.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写出了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奇斗艳的景象。

C. “笋迸苔钱嫩绿”的意思是春雨之后新笋从点点如钱的绿苔地中迸发出来。

D. 词的下片后两句描绘了早春园林夕照的美景。

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花团锦簇,柳丝夕阳,构成了一幅幅天然的画卷。

B. 词的上片“得意”和“竞”等词语通过拟人手法浓墨重彩地表现出了热闹的春意。

C. “花偎雪坞浓香”与“笋迸苔钱嫩绿”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尽现。

D. 这首词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 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改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 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 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改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D. 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改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他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 ⑥①②⑤④③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⑥②⑤①③④    D. ②⑥①⑤④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 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 谈起围棋,这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连专家都惊叹不已。

D. 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