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自 白 铁 凝 ⑴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自  白

铁  凝

⑴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⑵她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⑶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去想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她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的矫情。

⑷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⑸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踩得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条老路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⑹我们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夹在车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地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以称为花的街了。

⑺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⑻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1.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同学和作者的自白分别是什么?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⑵段画线句子及作用。

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3.仔细阅读第⑷段内容,谈谈作者的同学为什么说“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

4.最后两段话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1.作者同学的自白是自己因遭遇不幸而想到自杀,后因遇到向她求助的老人开始了新的生活;作者的自白是不管生活遇到多大的不幸或烦恼,都应坦然乐观地面对。(意近即可) 2.这句话是对老人肖像和动作的描写,准确地写出老人的年迈和动作的艰难,写出老人向作者同学求助的原因,为下文作者同学开始新的生活做铺垫。 3.作者的同学只是帮助老人认了针,替老人缝好邮包,但老人却让作者的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让自己重新树立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心,所以,作者的同学认为是老人帮助了她。 4.结构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升华主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人启迪和教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结合(2)—(4)段同学的讲述概括同学的自白是:自己因遭遇不幸而想到自杀,后因遇到向她求助的老人开始了新的生活。根据后面几段“我”的感悟概括“我”的自白是:不管生活遇到多大的不幸或烦恼,都应坦然乐观地面对。 2.此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有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一句是对老人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地描写出老人的年迈和动作的艰难,写出老人向作者同学求助的原因,为下文作者同学开始新的生活做铺垫。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同学当时绝望的处境,她只是帮助老人认了针,替老人缝好邮包,但老人却让作者的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让自己重新树立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心。所以,作者的同学认为是老人帮助了她。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结尾句子作用的分析。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①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答题格式可以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内容的作用包含“含意、思想感情”,结构的作用包含“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最后的两段话在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人启迪和教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字,完成小题

蝉   声

郭枫

⑴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⑵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⑶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可真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啊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们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⑷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⑸庄稼汉成群的像一阵风似的出发。麦田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的脸上,蝉声起劲地作着拉拉队。

⑹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蝉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⑺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曝晒着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着的小鸡知道,散步着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着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得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⑻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儿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的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榆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⑼那一片蝉声,真美。那一片蝉声是图画,那一片蝉声是音乐;画许多绿色的记忆,谱无数优美的灵魂。

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

⑾读着蝉的歌唱,吮着泥土的乳汁,快乐而又痛苦地成长起来的人们,都喜爱那一片泥土的芳香,懂得蝉声中那种潇洒、低回、激越的感情。

⑿在黄河两岸,那些褪了色的城,那些灰黯黯的村落,那些泥土路,那些守信用的花朵……都像课本,都像蝉声,向我们述说同样的故事:生活,应该恬淡、勤恳和拙朴。而那无边的大平原,那浩浩荡荡的黄河,那飞扬着的黄沙,狂舞着的白雪,和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的风暴,却又教给我们另一种榜样:人啊,应该活得爽快,死得坚强。那些把根扎在黄土地的人们,生与死,都有着绚丽的光彩,如这热切的蝉声。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第(7)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第(10)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4.本文不仅写了蝉声,还写了与蝉声相关的人事,请说说“蝉声”中蕴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

(2)不畏浮云遮望眼, _________________

(3)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

(4)浩荡离愁白日斜, _________________

(5) 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

(6)杨花榆荚无才思,  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 ,衣冠简朴古风存。

(8) 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1.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王始不用非    B. 韩王始/不用非    C. 韩王/始不用非    D. 韩王始不用/非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喜()   数___    恨()    遗()

3.翻译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4.通读选段,试分析秦王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小题。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春光好。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词皆写春光,上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下片写对春天总的印象。

B.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写出了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奇斗艳的景象。

C. “笋迸苔钱嫩绿”的意思是春雨之后新笋从点点如钱的绿苔地中迸发出来。

D. 词的下片后两句描绘了早春园林夕照的美景。

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花团锦簇,柳丝夕阳,构成了一幅幅天然的画卷。

B. 词的上片“得意”和“竞”等词语通过拟人手法浓墨重彩地表现出了热闹的春意。

C. “花偎雪坞浓香”与“笋迸苔钱嫩绿”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尽现。

D. 这首词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 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改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 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 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改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D. 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改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