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浯的理解。

(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⑵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F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3.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4.请谈淡你对第⑩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5.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1.“我”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后,认识到了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 2.(1)“质问”:表达“我”对父亲的不满,把自己不能过上城市富足生活的责任归结到父亲身上。(意合即可) (2)第—个“竟然”强调小花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个“竟然”突出了小花顽强的生命力。 3.烘托了“我”对黄春草的美好生活的羡慕之情(或“向往之情”)。 4.“阳光”暗喻了美好生活(“阳光虽然没有照到小花身上”是指还没有过上美好生活,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是指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存在)。这句话告诉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就有了希望和梦想,就要去追求奋斗。 5.形象点明了文章的工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或者“黄春草”)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表现了什么感情”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我”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后,认识到了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质问”:表达“我”对父亲的不满,把自己不能过上城市富足生活的责任归结到父亲身上。解释在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以及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明确观点。第一个“竟然”强调小花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个“竟然”突出了小花顽强的生命力。 点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3.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或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或下文)作铺垫;⑤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⑥象征或暗示;⑦突出、深化作品主题。“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属于景物(环境)描写。这美好艳丽的景色,衬托出她们登高远眺的欢快心情,写出了小女孩对美好的城市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读懂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问题,联系课文具体情节作答。“阳光”暗喻了美好生活(“阳光虽然没有照到小花身上”是指还没有过上美好生活,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是指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存在)。这句话告诉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就有了希望和梦想,就要去追求奋斗。 5.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根据文章的内容主旨,结合题目具体分析。通读全文,注意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描写,理解人物形象。抓住文题中“岩石”“小花”两词,理解其一比喻“逆境”,一指人物,从突出人物形象和表达主旨两个方面来概括文题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我的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在我顶上,一棵尖叶的枫树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栗树彼此交搭着它们宽大的绿油油的手掌,在我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它徐缓地舞动着它那白色的叶子,沙沙作响。淡淡的叶影和一圈圈闪闪的阳光在我正写字的信笺上舞动,从雨水润湿的树叶上时而有水珠滴在我的脸上和手上。监狱的教堂里人们正在做礼拜;低沉的木管风琴声隐约地传出来,给树木的飒飒声和小鸟的愉快的合唱声盖住了,这些小鸟今天都非常愉快;从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声。【A】这多美,我多么幸福,人们几乎感到有些仲夏的气息了——夏季的丰满茂盛和生命的沉醉;你知道瓦格纳的歌剧《歌唱的能手》里一幕群众场面吗?——一大群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在拍手:仲夏的节日!仲夏的节日!忽然间大家跳起皮特尔梅尔华尔兹舞来了。【B】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

1.本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2.【A】句中的“这”指代什么呢?

3.【B】句中的“这种情调”是指什么?

4.文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5.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 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远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

B. 菊之爱,陶后有闻     鲜:少

C. 之,足苦踬焉       履:踩

D. 先君子来室中坐,之   语:告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不有其名

B. 丹之爱,宜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其间者

C. 命童子取土平                 由此观之,王蔽甚矣

D.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___________                (2)皆以美徐公 ____________

(3)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_____________(4)时时而______________

2.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上文第二段就有一个这样的成语,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效。

4.邹忌劝齐王取得成功,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语言交际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 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 诗中的“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 这首诗从大处着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红”字与杜牧笔下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字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依据课文填空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三而竭。

(3)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望岳》中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的壮志凌云的豪情,被后人所传诵。

(5)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