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小时候读囊荧印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荧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荧火虫。
B. 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C. 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
D.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诘责(jié) 不逊(xùn) 龙吟凤哕(huì)
B. 匿名(nì) 鬈发(quán) 颔(hàn)首低眉
C. 稽首(jī) 锃(céng)亮 广袤(mào)无垠
D. 哂(shěn)笑 胡髭(zī) 啮(niè)齿动物
作文。
说到眼泪,你会想到什么呢?软弱?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
请以“眼泪”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听声音,猜城市
翟杰
①微信朋友圈里,好友分享了一个测试。说实话,我对这些网络上的所谓测试一向不感兴趣。什么测性格啊,测运气啊,测心理啊,在我看来,只不过是获取点击量的噱头而已。这次不同,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听声音,猜城市。
②饶有兴致地点开,几秒钟后,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出现了几行小字:看电影、看直播、看热闹的世间百态,你的眼力越来越好,但你的耳朵呢?
③带着好奇与疑问点击图标,测试就算开始了。首先,传来一阵阵吹哨子的声音,同时出现了三个选项:北京、深圳、贵阳。思索再三,心中实在没有确切答案,反正别人看不到结果,索性凭借感觉选择一个,结果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号,并且在一旁附有正确答案:您刚才听到的是鸽哨,是一种系在鸽子身上的发声器,鸽子飞动带动的气流穿过鸽哨发出声响。哦,答案原来是北京。
④恍然大悟。下一题。一阵门铃声响了起来,之后紧跟着一句“您好,欢迎光临”。选项依旧是三个:太原,南昌,上海。这种声音我不止一次地听过,每当进入便利店,经常会有这种声音响起,我知道它更大的作用是提醒店主,有人进来了。不过,到底该选哪一个呢?门铃声一直在响,似乎在催促我赶紧做出选择。应该是上海,在这三个城市中,上海的便利店是最密集的。果不其然,答对了!答案显示,上海是全国便利店密度最高的城市,据说如果在街道上画一个直径100米的圆,能圈进5家便利店。
⑤再来。听到有人在唱戏,那声音高昂激越、强烈急促,似乎在扯着嗓子大声吼叫。用排除法,最终选择了西安。没错!这是起源于西周,号称关中八大怪的秦腔;继续。呼呼啦啦搓麻将的声音,不用说,一定是成都。麻将对于成都人的生活,似菜肴中的辣椒,缺之无味,成都人的大事小情里,从来少不了麻将……
⑥测试结束,最终得到了86分,勉强优秀。忽然,我心底里产生了些许感触。正如测试前提示的那样,我们看电影、看直播、看这个纷繁的世界,但是我们用心听过周围的声音吗?我走过内地的不少城市,看到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吃到的都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却从没想起过用耳朵去倾听一座城市。我又想,如果用一种声音形容我所居住的城市,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声响呢?那该是从两千多年以前传来的经久不息的回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该是一句句响亮且富有韵律的快书: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该是客居在此二十三年之久的李白,站在酒楼上一次次地深情吟诵: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⑦然而,之前,就在这座城市中,我耳朵里装着的全是小贩的叫喊,汽车的笛鸣,洒水车的嚎叫。我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听一听这座城市独有的声响。哪怕是迈出门去,听一位老者骑着一辆老式的自行车,“吱呀吱呀”地压过一片片落叶;哪怕是独自踱步在落满积雪的小道上,听一阵风把枝头的积雪吹落;哪怕是听一只小小的鸟儿,在草地上随心所欲地啁啾……
⑧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独特的印记,有的需要你用眼睛去发现,有的需要你用味蕾去感知,有的需要你用双手去触摸,有的,则需要你用耳朵去倾听。其实,无论身在哪座城市,只要拥有一颗对美充满向往的心,必能听见它的浅吟低唱。
(摘自《新民晚报》)
1.根据语境,说出你对第一段中“噱头”一词的理解。
2.文章第⑦段中写到了哪两种不同的声音?用自己的话归纳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如果用一种声音形容你所居住的城市,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声响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并说明理由。
4.通读全文,探究标题“听声音,猜城市”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解其言,知其意,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将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名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1.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课文,仿照第①段已有经验的句式,将横线上的其它两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
2.联系你读过的著作,给第②段划线句再补充一个论据。
3.第⑥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还:同“旋”,掉转身。②故:特意。③厌:满足
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谓君不善学,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文章谈谈应该如何做一个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