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依次填在文中横线句中的词,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A. 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B. 配合     映衬  布局  层次

C. 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D. 映衬     层次  布局  配合

2.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3.所选文段采用的是                说明结构。

4.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A 2.苏州园林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总分结构。 4.第④段的说明方法:举例子 作用:通过具体的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都在体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词义的辨析。做题时,只要我们注意上下文的意思,辨析词语本身的意义、使用范围、语意轻重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就不难解答。本题可根据词语与内容的对应关系来解答:(1)亭台轩榭——布局;(2)假山池沼——配合;(3)花草树木——映衬;(4)近景远景——层次。 2.试题分析:(1)确定事物说明文,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具体的方法: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本文就是,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还可以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来确定。(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提取文本信息,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②从分析材料入手。在中心句、总括句、过渡句等关键句中捕捉特征,筛选关键词。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③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但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简洁。本文在介绍苏州园林时紧紧围绕着“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进行说明。 3.试题分析: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文章第1、2段是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3、4、5段分别从“假山和池沼”“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等具体事物进行说明。 4.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运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具体、形象、生动在说明苏州园林处处都在体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 点睛:说明方法作用。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河干    临:___________            (2)山门于河        圮:___________

(3)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物理    究: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笑曰    B. 当求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    D. 其反激之力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借用了什么事故?

2.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

(2)烽火连三月,                         。(《春望》杜甫)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西江月》辛弃疾)

(4)山随平野尽,             。(《渡荆门送别》李白)

(5)《白雪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表现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某班组织了“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也参加,请你完成下面的问题。

(1)把你了解到的一种本地习俗及其寓意写在下面。

                                                                           

                                                                           

(2)假如你是本次活动中一个“采风”小组的负责人,你们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请拟定两种具体的方法。

                                                     

(3)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采风”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收获,搜集到不少民歌、民谣、传说、故事等。学校文学社已把搜集到的资料编辑成集,你为这本书取名为《     

                           》。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伊索寓言》大部分是             ,少部分以             或人为主人公。

(2)请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与寓意对号入座。

故事:A《狼和小羊》        B《农夫和蛇》        C《蚯蚓和狐狸》       D《狐狸和葡萄》        E《蚂蚁和蝉》   

寓意:以上选项中,讽刺恩将仇报的恶人和帮助恶人的伪善的人,如(      );讽刺找借口自我辩解的,如(      )。(只填选项字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