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作者用“老舍”这个笔名的...

《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作者用“老舍”这个笔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小说中,祥子关于“车”有三起三落的故事,导致他“三落”命运的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远忘我(意思对即可) 当兵的 孙侦探 虎妞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家“老舍”名字的含义,可结合老舍字舍予回答(1)永远忘我(意思对即可)。还考查小说的主要情节,导致祥子“三落”命运的人分别是(1)当兵的;(2)孙侦探;(3)虎妞。注意识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忠孝节义,中国传统四字道德准则。其中忠、孝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在《论语》中就曾用   甲   的语句,论述忠的重要性。也用  乙  的语句告诉我们孝的社会影响。

请从下列《论语》选句中选择合适的语句,填入甲乙两个横线处,并说明理由。

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有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甲选_____句(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_____句(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连环画节选,填空。

    连环画中表现的是《西游记》 ______中的故事情节。在这个情节中,妖精巧妙利用了唐僧的______性格,使师徒间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最终想达到吃唐僧肉的目的;孙悟空即使师傅一再地误解他,依然坚决地“打倒妖魔”,彰显了他______ 的光辉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荻dí,一种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②闾lǘ里,乡里。

节选自《欧阳公事迹》

1.下列词语中的“益”与“益慕圣贤之道”中的“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斟酌损益    B. 延年益寿    C. 精益求精    D. 有所广益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右备容                   臭:___________

(2)其稍长                   及: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援疑质理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乙】文中欧阳公的求学经历与【甲】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是汉字的     ,后两种是汉字的      

②象形属于“         ”。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勾画出来。例如 “” 字,象形字,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像直视太阳时看到的形态,表示太阳。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主要区别是含有较抽象的部分。例如“”字,指事字,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表示刀的锋利部分。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将其字形字义合并,表达新的意思。例如“”字,会意字,左边是牛,右边一只手举一根枝条,表示手拿棍子放牛。形声属于“        ”。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表示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字,形声字,左边“木”是形旁,表示一种树木,右边“婴”是声旁,表示发音与“婴”字一样,表示樱树。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地域上的隔阂,导致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表达相同含义时,会有相同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假借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文字对应,就找和它发音相同的字表示。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③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        。像“琴”“棋”是形声字,“凹”“凸”是指事字,“明”“笔”是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多。因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而“鲤”“鲮”“鲩”等,难以用象形法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笔顺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wèi)     “区”字的第二笔是:竖折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B. (wéi)     “区”字的第二笔是:撇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C. (wéi)     “区”字的第二笔是:竖折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D. (wèi)     “区”字的第二笔是:撇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2.结合语境,在文中第①②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用字方法     造字方法     独体造字法     合体造字法

B. 造字方法     用字方法     合体造字法     独体造字法

C. 造字方法     用字方法     独体造字法     合体造字法

D. 用字方法     造字方法     合体造字法     独体造字法

3.在文中第③段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②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

③然而,当有了“六书”这套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套系统为依据。

A. ③②①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4.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的“说文馆”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解字有本”,请选出一幅恰当的下联。

A. 说经无双    B. 学无止境    C. 说字有法    D. 当之无愧

5.学校要开设《说文解字》这门校本课程,想从以下四幅字中选一幅作为其封面题字。你喜欢哪一幅?请写出书体名称并说明理由。

 

我喜欢第(1)幅。书体名称:_____ 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中含有文字意义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参照文中第②段所举示例,在下列四字中任选一个,判断该字造字方法,分析其字形构成,指出其意义。

安()      鱼( )      本()     齿(

字:______,造字方法:_____ 字形构成:________表示的意义:______

7.结合语境,填写适当的诗句。

酒,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喜欢。他们无论高兴还是悲苦,无论相逢还是离别,都少不了酒。而且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趁着酒意,赋诗作文,遣兴抒怀,从而留下了许许多多与“酒”相关的诗文佳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借“酒”表达他人的深厚友情;“_________________”,借“酒”表达他人的热情好客。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借“酒”表达诗人的闲情逸致;“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借“酒”表达诗人的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 借“酒”表达诗人的思亲怀乡;“______________”,借“酒”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慨叹!

 

查看答案

(1)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经读过很多书,课内书,课外书。书是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开阔我们的视野;书是一叶扁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是良师益友,告诉我们一个个人生道理,让书陪伴着我们快快的成长。请以“书香伴我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请以“让        在心底长驻”为题写作。将题目补充(可以是友情、幸福、感动、善良……)完整后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上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