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小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小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③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④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⑤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本文认为什么是人生“最苦”的?什么是“最乐”的?

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3.结合文意,理解“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意思。

4.从第③段文字看,作者是怎样论证它的观点的?试简要分析。

 

1.该尽的责任没有尽是最苦的,尽了该尽的责任是最乐的。(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2.(1)“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2)“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3.快乐主要在于自己尽责任。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 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4.首先运用设问句,引出本段的观点“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其次引用古语与俗语,从正面先讲尽责任快乐,再从反面分析不尽责才是痛苦的,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孔子的名言,论述尽责任所达到的境界“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最苦与最乐”的指向就是“负责任与尽责任”。的确如作者所说,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因此,人生的胸怀应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最大的苦痛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分析“卸却”与“解除”的内涵即可。(1)“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2)“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3.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谈。“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意思是快乐主要在于自己尽责任。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 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所以说“操之在己”。 4.试题分析:把握第③段文字的论证顺序。此段的论证极为严密,逻辑性极强。首先运用设问句,引出本段的观点“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其次引用古语与俗语,从正面先讲尽责任快乐,再从反面分析不尽责才是痛苦的,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孔子的名言,论述尽责任所达到的境界“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绑在树上。同董超两个跳将起来,

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便多走的几日,也是死数,只今日就这里,倒作成我两个回去快些。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我等已限定日期,亦要早回话。”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董超道:“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这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2.请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1)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词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暮春时节柳絮漂泊无定纷纷坠落,杜鹃声声悲鸣“不如归去”;既含有飘零之感,又含有离别之恨,融情入景,令人凄伤哀婉。

B. “闻道”,表示惊惜,“龙标过五溪”,作者听说王昌龄被贬,已经走过龙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 “愁心”,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 李白将明月拟人化,让明月富有同情心,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地方。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①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②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沃灌________________       (2)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__                (3)屡大将北征有劳__________         (4)予少时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停顿。(标3处)

逮 今 圣 主 兴 而 宇 内 定 极 海 之 际 合 为 一 家 而 予 齿 益 加 老 耄 矣。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久而乃                           ②至若春景明

B. ①同舍生皆绮绣                     ②将军身坚执锐

C. ①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识贫乏者得我与

D. ①于是其诗工                       ②自以为大有所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以自己求学时的_______________ 来勉励马生;【乙】文提到“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对年龄有不同的称呼,如“加冠”指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而立”表示三十岁;“不惑”表示四十岁。

B. “社稷”中“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代称国家;“庙堂”是指朝廷;“桑梓”代指家乡。

C. 四马一车为“乘”,一人一马为“骑”,“三军”是军队的统称,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

D.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A可是,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这气味竟又没了!你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地平线之外吧。

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jù   大地的严冬所拒绝、所稀释、所mǐn       灭。B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总会尤其格外地兴奋、敏感和好奇。

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多好?天天来到这小湖边,你就能亲眼看到冬天究竟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究竟怎样完成这一年一度起死回生的最奇妙和最伟大的过渡。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jù          大地的严冬所拒绝、所稀释、所

mǐn       灭。

(2)文中画横线句A句、B句中有一句有语病,请选择病句修改。

病句:     句 修改:                                                                                                                                      

(3)结合文中画波浪线句,生动描述小湖边“冬天退去,春天到来”的景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