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内容。

2.找出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

3.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味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

5.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写出两条即可。

 

1.写百草园的无限趣味。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3.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4.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词手法,将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使句子形象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 5.由高到低、由动物到植物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这是一段景物描写,写的是百草园的美景和乐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过渡句的提炼能力。过渡句就是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仔细阅读这段话,“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一句是过渡句,承接上文的整体描写,引起下文对“短短的你墙根一带”的局部描写。 3.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的理解能力。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仔细阅读句子,从视觉、听觉、味觉角度具体进行分析和提炼。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使句子形象生动,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这段话,作者细致地描写了 百草园的美景和趣味。作者的描写中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写景中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融情入景,景中有人;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能分析出两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匡衡好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匡衡学而无烛 ________         (2)主人而问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由本文你能想到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父_____________                ②即诗四句_____________

③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     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仲永有哪三个阶段的变化(用原文回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产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木兰诗》完成后面的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② 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上有黄鹂深树鸣。

④《木兰诗》中描写战地寒冷,战斗生活艰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论诗》中说明文学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⑥写出描写 “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的几句话,恰当的语序是(  

①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②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

③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

④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

⑤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⑥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A. ⑥④②①③⑤    B. ⑤④①③②⑥    C. ⑤③①⑥④②    D. ⑤④②①③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