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在萧山人民广场,一场以“爱的奉献”为主题赈灾...

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在萧山人民广场,一场以“爱的奉献”为主题赈灾义演晚会让每个人感动万分。 灾难袭来,崩裂的山体、倒的房屋和瓦砾中挣扎的生命,然刺痛了我们的神经!全区人民解囊相助,捧出一颗颗热的心,伸出一双双热情的手,为死去的灵魂祈祷,给活着人送去慰

A.tāCù      zhì  jiè

B.tānCuì     Chì  

C.tānCù      Chì  jiè

D.tāCuì      zhì  

 

C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注意“炽”读为“chì ”。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看,一个平平常常的字眼,却包含了太多的含义。一本《三国演义》,让我们看到了东汉末期的群雄逐鹿;一个越洋电话,却让她“看”到了动人心弦的温暖亲情;一份《出师表》,让后人看到了诸葛亮事主报恩的赤子之心……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双眼看世间万象演绎春华秋实,看历史风烟潮起潮落。“看”中蕴含着情感也包含着智慧,你看到了什么?

请以“看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材料);4、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曲圣”关汉卿骑着侧倾疾驰的摩托,欧阳修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上网,大词人辛弃疾举着双手摆出“V”字造型 ……这一幅幅涂鸦就出现在中学生的课本上。其实,课本涂鸦并非是新鲜事物,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或许都做过类似的事情。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中学生,他们一致的观点是“好玩”,“有时上课觉得无聊,又不能随便说话,就在书上涂涂画画打发时间。”但教师们大都不赞成学生在课本上涂鸦,认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必须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应该用适当的方式表现。

请你就“课本涂鸦”现象发表简要评论。

要求:态度鲜明,言之成理,条理清楚。字数在120—150之间。

 

查看答案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

(1)耕于南阳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

(3)犯法怠慢者虽必罚__________

(4)畏而爱之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诸葛亮为相国也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 服罪输情者重必释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昭陛下平明之理

D. 刑政虽峻无怨者鸣之不能通其意

3.用“/”为下列句子断句(断3处)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里“更惊起南阳卧龙”的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后便开启了他智谋天下的一生,最终得陈寿赞“可谓识治之良才”。联系诗文你觉得诸葛亮作为“良才”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元阿鲁威①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②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③,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注】①阿鲁威是蒙古族散曲家,以写小令见长。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②酾[shī]酒:薄酒。③“紫盖黄旗”:紫盖黄旗指云气,古人附会为王者之气的象征。

1.觉得此元曲里的“英雄”是指三人

2.“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你结合此句做简要品析。

 

查看答案

三种诸葛亮

邓拓

(1)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2)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3)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4)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5)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6)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7)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

(8)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

(9)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10)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11)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12)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 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 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 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2.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3.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陈寿《隆中对》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③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用数千字记叙描写“三顾”的具体过程,这数千字中大量的笔墨是写刘备在探访诸葛亮的过程中,不停地遇到诸葛亮的朋友亲戚,并误将他们当做诸葛亮本人。)——罗贯中《三国演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